meili 发表于 2022-10-19 14:16:43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北京的春节笔记重点

<p>同学们在下半学期六年级的语文学习中,学习的第一课就是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这篇文章写于解放后的2023年的一月份,为了帮助大家能够更好的掌握相关知识点,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北京的春节笔记重点,供大家参考。</p><p>主题思想</p><p>此文是一篇风俗志,作者用充满京味的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并通过对比,显示了新时代移风易俗的巨大力量,最后作者肯定了新风尚,歌颂了新社会。</p><h3>北京的春节笔记重点</h3><p>一、学习目标</p><p>1.会写蒜、醋、饺、摊、拌、眨、宵、燃、贩、彼、贺、轿、骆、驼、恰15个生字。</p><p>2.会写“热情、自傲”等20个词语。</p><p>3.了解课文表达顺序,把握详略安排以及效果,学习作者抓住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p><p>4.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p><p>5.联系生活实际和阅读体验,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春节习俗。</p><p>二、作者介绍</p><p>老舍:2023年至2023年,原名舒庆春。</p><p>老舍是他的笔名,他是北京人,中国现代的小说家、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p><p>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著有话剧《龙须沟》《茶馆》,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p><p>老舍先生在《关于文学语言问题》中说道:传之久远的作品,一方面是因为它有好的思想内容,一方面也因为它有好的风格和语言。</p><p>杜du老师向大家推荐老舍的著作,也是老师喜欢看的,感受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推荐给大家几个好一点的版本,供大家参考。(见下面内容)</p><p>三、字词的学习</p><p>1.本课生字组词:大蒜、腊八蒜、米醋、陈醋、饺子、水饺、摊开、摆摊儿、拌菜、凉拌、眨眼、眨一眨、宵夜、元宵、燃放、点燃、商贩、贩卖、彼此、顾此失彼、贺卡、祝贺、花轿、轿子、骆驼、恰巧、恰好。</p><p>2.词语解释</p><p>初旬:每月的第一个十天。</p><p>万象更新:一切事物或景象改换的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p><p>万不得已:实在没有别的办法,不得不这样。</p><p>悬灯结彩:张挂彩灯、彩带等,形容场面喜庆热闹。</p><p>截然不同: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p><p>四、课文的学习</p><p>1.课文结构</p><p>本文一共有14个自然段,按照时间的顺序列举了一系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p><p>时间跨度非常大,内容很丰富,全文一共分为三个部分。</p><p>第一部分(1——7自然段):写过年前的准备。</p><p>(作者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买年货、过小年、贴春联、大扫除等等,都是为了春节做好准备。)</p><p>第二部分(8——13自然段):写过年时热闹的场景。</p><p>(其中第8自然段描写了除夕的热闹场景,9、10自然段写了正月初一人们的活动。</p><p>11自然段写了初六店铺开张的情景,12、13自然段描写人们在正月十五元宵节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的情景。)</p><p>第三部分(第14自然段):写北京的春节在正月十九就结束了。</p><p>2.写作特点</p><p>课文内容安排详略得当,其中最能表现老北京独特春节习俗的就是“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这几天。</p><p>这几天是春节期间的几个高潮,所以作者就把它当成重点内容来进行细致描写,就是详写部分。</p><p>即使作者详写这几个日子,也没有面面俱到,而是抓住了这些日子中最具特色的一两个民俗活动来写,以突出它们各自的特点。</p><p>作者的文学功底深厚,值得我们细细品读,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去读一读书籍《北京的春节》,感受老北京的一系列风俗和地道的风土人情。</p><p>《北京的春节》是现代作家老舍2023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文中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展现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美好,同时对比新旧社会的春节,突出了新社会移风易俗、春节过得欢乐而健康,表达了作者对新中国、新社会的赞美。全文充满北京味儿的朴实语言,陈述朴素自然,不事雕琢,流畅通达,又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北京的春节笔记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