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说和做笔记及知识点 说和做课文笔记及生字拼音
<p>说和做是大家在初一下册语文学习的第二课,这篇课文主要是记录了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片段,向大家表达出了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以及革命精神。说和做课文笔记怎么做?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说和做课文笔记及生字拼音,快和小编一起看看吧。</p><p><strong>一、积累词语</strong></p><p>⑴校(xiào 校规;jiào 校订)</p><p>壳(ké 弹壳;qiào 地壳)</p><p>藏(cánɡ 躲藏;zànɡ 宝藏)</p><p>行(hánɡ 行列;xínɡ行动)</p><p>⑵诗兴不作(作:兴起;写诗的兴致减少了)</p><p>锲而不舍(锲:刻;镂刻不停,比喻有恒心)</p><p>群蚁排衙(指许许多多的蚂蚁排列成行,文中指闻一多书写的密密麻麻、工工整整的蝇头小楷)</p><p>兀兀穷年(兀兀:劳苦的样子;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p><p>迥乎不同(迥:差得远;很不一样)</p><p>一反既往(既:已经;与以往完全不同)</p><p>潜心贯注(潜:隐藏的;全身心、全部精力集中做某事)</p><p>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p><p><strong>二、课文解读</strong></p><p>1.探究文章第一部分。</p><p>①作为学者的闻一多,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情有很多,作者为什么单选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又为什么把编写《唐诗杂论》作为重点部分加以介绍?请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p><p>②闻先生的治学态度对我们有什么启示?</p><p>①作者所选材料有典型性,能以少胜多,这三件事已经把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孜孜不倦钻探宝藏的治学精神表现出来了。《唐诗杂论》被当作重点部分加以介绍,实际上体现了作者成功驾驭材料的写作功力。作者能根据中心的需要安排材料,做到繁简相宜。写闻先生研究唐诗,并没有写他研究的详细内容,而是着重写他研究的目的和态度:“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突出了闻先生的研究学问,目的在于救国;“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则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这样写,有力地突出中心。研究唐诗,写得详细;而写作《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两书则介绍得简略些,强调“做”了“也没有说”的意思,表达得侧重点与前面不同。从作者选材、剪裁的方法看,我们受到了教益。以前写文章只愁没得可写,一旦有了材料,便不管三七二十一,统统入文,哪管什么中心,详略安排,以后应该学着点。</p><p>②这是一个自由发挥的问题,同学们谈“用心要专”“要有实干精神”“要严谨刻苦”“耐得住寂寞”“读书应有大目标”“为中华之强盛而读书”等等皆可。教师也可联系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中提到的“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三种境界,深化对文意的理解。</p><p><strong>三、作者简介</strong></p><p>臧克家(2023年10月8日-2023年2月5日)著名诗人,山东潍坊诸城人,曾用名臧瑗望,笔名少全、何嘉。国立山东大学(今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大学)知名校友,是闻一多的学生、忠诚的爱国主义者、曾任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三届代表,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八届委员,第七、八届常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一、二届理事,第三届理事、顾问,第四届顾问,第五、六届名誉副主席,中国文联第三、四届委员,第六、七届荣誉委员,中国诗歌学会会长。</p><p><strong>四、课后思考探究</strong></p><p>第一题</p><p>作为“学者”的方面,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作为“革命家”的方面是“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由此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救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p><p>第二题示例:</p><p>1.“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p><p>此处细节描写,突出了闻一多先生的研究学问,目的是在于救国。</p><p>2.“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凌乱”“夜间睡得很少”。</p><p>这些细节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刻苦精神。</p><p>3.“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这处细节描写表观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p><p>第三题</p><p>1.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准确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治学严谨刻苦的精神。</p><p>2.“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这是比喻的说法,表现了闻一多为探索救国道路而苦读的目的。</p><p>自20世纪20年代末起,闻一多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p><p>3.“它”指深夜灯火。</p><p>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四壁”引自闻一多的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中引用“漂白了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p><p>4.“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能使他分心。</p><p>第四题</p><p>例如:写下《七子之歌》,痛斥英国驻香港总督唐如德·查理等。</p><p>第五题</p><p>提示:从闻一多先生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所抒发的爱国主义激情来鉴赏他的作品。</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