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高二年级语文下学期五单元新序二则知识点
<p>本文选自新序,是刘向采集舜禹以至汉代史实,分类编纂而成的一部书。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所撰《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那么同学们赶快一起来看看新序二则知识点!</p><p>【原文欣赏】《新序二则》</p><p>延陵季子将西聘晋</p><p>延陵季子将西聘晋,带宝剑以过徐君。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延陵季子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然其心许之矣。致使于晋,顾反,则徐君死于楚。于是脱剑致之嗣君。从者止之曰:“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延陵季子曰:“吾非赠之也。先日,吾来,徐君观吾剑,不言而其色欲之。吾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虽然,吾心许之矣。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遂脱剑致之嗣君。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徐人嘉而歌之曰:“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p><p>宋人有得玉者</p><p>宋人有得玉者,献诸司城子罕,子罕不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与我者,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今以百金与抟黍(沪教版作“搏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与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取弥精。其知弥粗,其取弥粗。子罕之所宝者至矣。文学常识编辑1、本文选自《新序》,是刘向采集舜禹以至汉代史实,分类编纂而成的一部书。轶闻轶事,半史半闻,原书三十卷,今存十卷,由北宋曾巩校定,清代学者有辑佚,校补各一卷。</p><p>翻译:</p><p>延陵季子奉命向西出使晋国,佩带宝剑 拜访了徐国国君。徐国国君观赏季子的宝剑,嘴上没有说什么,但神色中流露出想得到宝剑的意思。延陵季子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就没有把宝剑献给徐国国君,但是他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季子在晋国完成了出使任务,返还,可是徐君却已经死在楚国。于是,季子解下宝剑送给继位的徐国国君。随从人员阻止他说:“这是吴国的宝物,不是用来作赠礼的。”延陵季子说:“我不是赠给他的。前些日子我经过这里,徐国国君观赏我的宝剑,嘴上没有说什么,但是他的脸色透露出想要这把宝剑的表情;我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就没有献给他。即使如此,在我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如今他死了,就不再把宝剑进献给他,这是欺骗我自己的良心。爱惜宝剑,(而不实现心中的诺言)欺骗自己的良心,刚正的人是不这样的。”于是解下宝剑送给了继位的徐国国君。继位的徐国国君说:“先君没有留下(收纳宝剑的)遗命,我不敢接受宝剑。”于是,季子把宝剑挂在了徐国国君坟墓边的树上就离开了。(一个)徐国人赞美延陵季子,歌唱他说:“延陵季子兮(可翻为“呵”,下同)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p><p>有一个得了一块宝玉的宋人,把宝玉献给宋国的大夫子罕。子罕不接受。这个献宝玉的人说:“我把这块宝玉给雕琢玉器的工人看,雕琢玉器的工人认为是真的宝玉,所以我才敢献给您。”子罕说:“我把不贪当作宝,你把玉当作宝。如果你把玉给了我,我们两人都丧失了宝,不如各人拥有自己的宝。”所以宋国年高有德的人说:“子罕不是没有宝,而是他所当作宝的东西与别人不一样。”现在拿百两黄金和黄莺来给婴儿看,婴儿必定选择黄莺;拿和氏璧和百两黄金来给鄙俗的人看,鄙俗之人必选择百两黄金; 拿和氏璧和合于道德准则的至理之言来给贤德的人看,贤德之人必定选择合于道德的至理之言。人的知识愈精深, 他所选择的也愈精妙,人的知识愈粗浅,他所选择的也愈粗俗。子罕所当作宝的东西真是到了极致的境界了。</p><p>简介:</p><p>季札挂剑与子罕不受宝,可能大家也是耳熟能详,但是这两篇古文虽然短并且易懂,但我们要从中来学习他们这种高尚的品德是最重要的。季札挂剑是信守诺言的体现,不管这把剑再怎么珍贵,但是季札心里想到了,那么行动上当然不会犹豫,即使是有他的随从们极力劝阻,但是季札履行了他心里想的诺言,把吴国的宝剑挂在徐国国君的墓碑旁的大树上。从季札的身上我们能够学到信守诺言是多么重要啊,它能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甚至能够把一些矛盾化为乌有,季札是我们的学习的榜样。同样的,子罕让我们学习的是他的不贪,若是平常人,看见有一块真的宝玉在你身边,你一定会笑纳的,但是子罕不动心,而是保持着自己廉洁的品质。</p><p>背景:</p><p>《新序》是刘向采集舜禹以至汉代史实,分类编撰而成的一部书,由北宋曾巩校订。编者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其所撰《别录》是我国目录学之祖。另有《说苑》、《列女传》、辞赋《九叹》,整理编辑了《战国策》。</p><p>字词:</p><p>(一) 通假</p><p>(1) 顾反则徐君死于楚 “反”,同返,返回</p><p>(二)古今异义</p><p>(1) 虽然,吾心许之矣。 虽然,古,即使如此;今,连词,常与可是、但是连用</p><p>(2) 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 廉者,古,方正为廉;今,不贪为廉</p><p>(3) 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 带,古,挂;今,词义缩小</p><p>(4) 延陵季子将西聘晋 聘,古,出使;今,聘请</p><p>(5) 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 儿子,古,婴儿;今,男孩子(对父母而言)</p><p>(6) 此吴之宝也,非所以赠也 所以,古,用(它)来;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p><p>(三)词类活用</p><p>1、 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p><p>(1) 徐人嘉而歌之曰 歌,歌颂</p><p>(2) 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 带,挂</p><p>(3) 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 伪,欺诈</p><p></p><p>指出词类活用并解释:</p><p>1)不言而色欲之言,说话(名作动)</p><p>2)徐人嘉而歌之曰嘉,称许,赞许(形作动)</p><p>歌,唱歌、歌颂(名作动)</p><p>3)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带,挂(名作动)</p><p>4)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伪,欺诈(形作动)</p><p>5)延陵季子兮不忘故故,故人,老朋友(形作名)</p><p>6)延陵季子将西聘晋西,向西(名作状)</p><p>7)不言而其色欲之色,从神色看上去(同上)</p><p>8)然其心许之心,在心里(同上)</p><p>9)所宝者异也。宝,以……为宝(意动)</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