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陕西方的言谚语
<p></p><p>1、十处乡风九不同。 (西安)</p><p>2、入国问禁,入乡问俗。 (咸阳)</p><p>3、出门问路,入乡问俗。</p><p>4、荞麦三棱麦颗尖,千里乡俗不一般。</p><p>5、娶媳妇穿孝衫,十里乡情不一般。 (汉中)</p><p>6、三里不同乡,五里不同俗。(渭南)</p><p>7、百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 (安康)</p><p>8、一弯一曲,一乡一俗。 (渭南)</p><p>9、上地肩搭一根绳,出门爬坡靠步行。</p><p>[注] 这里说的是神木、府谷等丘陵沟豁地区农村生活习惯。</p><p>10、山高石头多,出门上下坡,路无五里平,担背累死人。</p><p>[注] 指吴堡县乡情。</p><p>11、风沙滚滚漫无边,白天还要把灯点;十年九旱秋不收,讨饭要往老山走。 (榆林)</p><p>[注] 指榆林北部地区昔日乡情。老山:泛指延安一带。</p><p>12、家有三声,日月兴隆。 (咸阳)</p><p>[注] 三声:指读书声、小儿哭声、织布机声。</p><p>13、庄稼户三件宝鸡飞猪咬娃娃吵。 (渭南)</p><p>14、人有三个不如意;蠢妻劣子走扇子门。 (西安.回族)</p><p>15、关中妇女有三爱;棉花搅团苜蓿菜。 (咸阳)</p><p>16、长安女人有三爱;酸杏搅团浆水莱。家家院有葡萄架,吃果歇凉又哄娃。 (西安)</p><p>17、高家的好枣刺,余寨的好小于。</p><p>[注] 高家、余寨:地名,在淳化县。</p><p>18、徐长村的好苇子,南北居寨的好女子。 (咸阳)</p><p>[注] 徐长村、南北居寨:地名,在淳化县。</p><p>19、沣河两岸好苇子,牛东第五桥好女子。 (西安)</p><p>[注] 牛东、第五桥:地名在户县。</p><p>20、岐山锅盔岐山面,岐山姑娘真好看。</p><p>21、诸村杨村堰河村,马王沙庄草场村,好货出在杨柳村。 (宝鸡)</p><p>[注] 好货:土语,这里指漂亮姑娘。杨柳村,蚊山县地名。</p><p>22、山青水秀赛江南,汉中姑娘桃花面。 (汉中)</p><p>23、丹凤眼,山阳脸,洛南尻子赛笸篮。 (商洛)</p><p>[注] 尻子:土语,即臀部。</p><p>24、关中妇女多勤俭,上炕剪子下炕镰。 (渭南)</p><p>25、三原颡,泾阳脚,高陵婆娘赛骆驼。 (西安)</p><p>[注] 颡(音sia)、脚;指当地妇女重视头和脚部妆饰。赛骆骆:喻吃苦耐劳。</p><p>26、米脂婆姨绥德汉,榆林女子赛貂蝉。 (榆林)</p><p>[注] 汉:俗称丈夫。</p><p>27、耀州瓷,出陈炉,如今落个大瓷壶。</p><p>[注] 大瓷壶:又称痴胡。土语,指特别老实的人,</p><p>28、关中人,生性犟,不置铺盖光烧炕,一面热,三面凉,烫的急了转个向。 (铜川)</p><p>29、紫阳一大怪,石头当瓦盖。 (安康)</p><p>[注] 紫阳县广产瓦石,人们用以盖房,故云。</p><p>30、东山石头西山蒜,黑山女人不用看。</p><p>[注] 东山、西山、黑山:村名,均在府谷县高石崖乡。不用看:指女子貌美,用不着挑选。</p><p>31、男人走口外,女人掏苦菜。 (榆林)</p><p>[注] 旧社会,陕北遇春荒时,男人去宁夏、内蒙古一带揽工,女人在家挖野莱度日。</p><p>32、东原好吹,南原好堆,西原好推,北原好背。 (咸阳)</p><p>[注] 东原、南原、酉原、北原:地名,屑彬县。好吹:指唢呐;好堆:指堆土攒肥;好推:推车子;好背:身披羊皮衣。</p><p>33、骑驴婆姨赶驴汉,怀里抱个肉圪蛋。 (榆林)</p><p>[注] 肉圪蛋:土语,幼儿。</p><p>34、养儿防老,养女解愁。</p><p>35、有儿不在夸,哭到坟里送到家。</p><p>36、男不叫花,女不叫发。</p><p>[注] 花、发:指人名。</p><p>37、外甥再好隔姓着,侄儿再好心另着。</p><p>38、三秋不顶一夏,好侄不顶瞎娃。</p><p>39、干大是个鳖,一年三料节。 (咸阳)</p><p>[注] 干大:土语,干爸。三料节:有了干儿要按正月“追年”、五月“追端午”、九月“追九九”的风俗去干儿家走亲,并送上长辈的礼物。</p><p>40、老回回两把刀,一把卖羊肉,一把卖切糕。 (西安.回族)</p><p>41、临潼人,吃稀饭,稀饭上边盖炒面,不用小碗用老碗,端上老碗到处窜。 (西安)</p><p>[注] 老碗:土语,粗瓷大碗。窜:串门子。此风习在冬季盛行。</p><p>42、进了落星湾,先吃柿子后吃烟。</p><p>[注] 落星湾盛产柿子和烟叶,当地人多用来招待客人。</p><p>43、亲戚来了做啥饭,荷包鸡蛋臊子面。 (宝鸡)</p><p>44、进门当做亲戚看,鼎罐给你唱乱弹。 (汉中)</p><p>[注] 唱乱弹:指用鼎罐在火塘上炖肉,罐中发出的响声。</p><p>45、洋芋糊汤疙瘩火,除过神仙就数我, (商洛)</p><p>[注] 昔日商洛大山中穷人生活情景。</p><p>46、穿得新,走得快,肚里装的酸白菜;穿得烂,走得慢,扁食疙瘩家常饭。</p><p>[注] 以往,榆林城东人省吃俭用,讲究穿戴;城西人则讲究吃喝,不太顾穿着。</p><p>47、早饭窝窝熬莱豇豆汤,中午烩莱捞饭喝拌汤,晚上和菜炒面是家常。</p><p>[注] 过去神木农家一日的饭食。</p><p>48、早穿皮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p><p>[注] 三边高原风情。</p><p>49、女十岁,鞋十对。 (榆林)</p><p>[注] 榆林民风,女子长到10岁时,就要学会做鞋,袜。</p><p>50、五脊六兽,简瓦包沟。</p><p>[注] 韩城民居的装饰。</p><p>51、芝川无太岁,建房不择日。 (渭南)</p><p>[注] 太岁:传说中的土神,挖土要避开太岁方位方安。</p><p>52、有钱没钱,庄子面南。</p><p>53、三孔石窑一院,苹果树栽在两岸。 (铜川)</p><p>54、暖窑热炕一盆火,稀饭咸菜泡蒸馍。 (延安)</p><p>55、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娃娃热炕头。 (咸阳)</p><p>56、南楼北厅巽字门,东西厢房并排齐。</p><p>[注] 韩城民居布局。</p><p>57、官住衙门客住店,韩城人住的四合院。</p><p>58、东房二八,西房四九,南房三七,北房一六。</p><p>[注] 指房高尺寸的尾数,如“东房二八”,就是一丈二尺八寸。</p><p>59、四合头院子歇檐厅,走马门楼挂红灯。 (渭南)</p><p>[注] 韩城民居制式。</p><p>60、车马打从头顶过,只闻鸡犬不见人。 (咸阳)</p><p>[注] 渭北原上,过去有不少农民住地窑,远处能听见鸡狗叫声,却看不见人的住处。</p><p>61、云里搭铺山头歇,伸手摸住半边月。 (汉中)</p><p>[注] 南郑县大巴山区人们的居住特点。</p><p>62、土打墙,泥抹房,几代人睡一盘炕。</p><p>[注] 三边民居特点。</p><p>63、有钱没钱都盖窑,城里城外都捣毛。 (榆林)</p><p>[注] 捣毛:贩运羊毛。</p><p>64、宁要门前热热闹闹,莫叫屋后有条大道。</p><p>65、长子不离老庄,次子不离马房。()</p><p>[注] 民间分家习俗。</p><p>66、哥东弟西,老三出去。 (铜川)</p><p>67、房子单面盖,面条像裤带,眼镜头顶戴,女子不出外,烧饼像锅盖,有了辣子不吃菜,椅子不坐蹲起来,唱戏吵架分不开,姑娘上树比猴快,把好就叫?坏奶?(西安)</p><p>[注] 此谚即民间流传的“陕西十大怪”,亦称“关中十大怪”,个别地方说法略有不同。</p><p>68、堰河村,是模范,地上净得能擀面。 (宝鸡)</p><p>[注] 堰河村:在岐山县,全国着名卫生模范村。</p><p>69、御厨出蓝田,艺高天下传。</p><p>[注] 蓝田誉称“厨师之乡”,据说明代崇祯皇帝的御厨王承思、清代光绪皇帝和慈裕太后的御厨李芹溪和侯治荣都是蓝田县人。</p><p>70、蓝田勺勺客,四面八方飞。</p><p>[注] 勺勺客:厨师的俗称。</p><p>71、要找蓝田乡党,大小衙门厨房。 (西安)</p><p>[注] 谓蓝田厨师多。如今仍有许多蓝田人在中央机关、人民大会堂、驻外使领馆操厨。</p><p>72、柳林酒,东湖柳,女人手。 (宝鸡)</p><p>[注] 柳林:指凤翔县柳林镇,西风名酒产于该镇。东湖:在风翔东关,湖畔垂柳依依,景致幽雅。女人手:当地妇女手巧,善于编织。</p><p>73、正月猪,二月猫,三月婆娘满地跑。 (铜川)</p><p>74、正月响雷墓鼓堆,三月响雷麦鼓堆。 (咸阳)</p><p>[注] 当地民俗,认为正月打雷多灾,三月打雷丰产。</p><p>75、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炒豆豆。 (西安)</p><p>76、二月小蒜,香死老汉。</p><p>77、过了三月三,行人着衣单。 (咸阳)</p><p>78、过了春分,不上新坟。</p><p>79、鬼不走干路。</p><p>[注] 喻清明节前后修坟祭祖时多雨。</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