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给家足的成语解释
<p></p><p><strong>【汉字书写】</strong>:人给家足</p><p><strong>【汉语注音】</strong>:rén jǐ jiā zú</p><p><strong>【成语出处】</strong>:西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夫世异时移,事业不必同,故曰:‘俭而难遵’。要曰强本节用,则人给家足之道也。此墨子之所长,虽百家弗能废也。”</p><p><strong>【成语语法】</strong>: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指社会繁荣。</p><p><strong>【人给家足的意思】</strong>:“给”、“足”都是富裕丰足的意思。它至今仍用来指家家户户丰衣足食,人人饱暖,家家富足。</p><p><strong>【人给家足的近义词】</strong>:丰衣足食、人足家给;</p><p><strong>【人给家足的反义词】</strong>:得过且过;</p><p><strong>【人给家足的故事】</strong></p><p>战国时期,赫赫有名的墨子名翟,出生于工匠之家,他有一双灵巧的双手,有着鬼斧神工的制作技能,而且他还对军事颇有研究。墨子很重视生产,他强调“耕勤者生,不耕勤者不生。”墨家成员跟墨翟一样都来自普通的平民百姓,过着朴素无华的生活,墨家成员们秉承严以律己、齐心同力的生活态度,如果在其它国家做官的话,要把一部分俸禄交给墨家团队,如果墨家成员违反了墨家精神就可能会被召回。墨家人死后的棺材只用三寸厚的桐木板做成,丧礼也很绝不铺张浪费。司马迁的父亲是德高望重的司马谈,他对墨家有很高的评价,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引述了司马谈的评论,司马谈对墨家“强本节用”的主张非常肯定,他也认为这是人们实现温饱走向富裕的基础。诸子百家的主张各有千秋,但是墨家的这个主张是它能够胜过其它人的地方。</p><p><strong>【人给家足例句】</strong></p><p>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准书》:“汉兴七十余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馀货财。”</p><p>东汉.班固《汉书.东方朔传》:“土宜姜芋,水多蛙鱼,贫者得以人给家足。”</p><p><strong>【人给家足造句】</strong></p><p>唐朝百姓安居乐业、人给家足,正如诗圣杜甫诗句所记“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p><p>自己动手自力更生,人给家足,当真学到一技之长就会比饭店里做的还好吃呢,快来牛刀小试吧。</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