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谐音古诗的歇后语
<p></p><p>引导语:想必大家对于歇后语都接触过不少,那么要怎样找一份关于谐音古诗的歇后语呢?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p><p>玻璃菩萨 —— 明白人(神)</p><p>赵匡胤卖包子 —— 御驾亲征(蒸)</p><p>赵匡胤流鼻血 —— 正(朕)在红</p><p>挖了眼的判官 —— 瞎管(鬼)</p><p>城隍庙的鼓 —— 鬼瞧(敲)</p><p>城隍老爷的马 —— 不见奇(骑)</p><p>城隍老爷的胡豆 —— 鬼吵(炒)</p><p>城隍老爷戴孝 —— 白跑(袍)</p><p>药店里的甘草 —— 少不了的一位(味)</p><p>药铺里开抽屉 —— 找玩(丸)</p><p>茶食店里失火 —— 果然(燃)</p><p>茶馆里招手 —— 胡(壶)来</p><p>草把作灯 —— 粗心(芯)</p><p>草泥塘里翻泡 —— 发笑(酵)</p><p>草帽子当锣 —— 想(响)不起来</p><p>草滩失火 —— 留情(青)</p><p>荞麦皮打浆糊 —— 两不沾(粘)</p><p>荆条棵上挂鞋底 —— 扯(刺)皮</p><p>带马桶坐大堂 —— 赃(脏)官</p><p>树小荫凉少 —— 照应(罩影)不到</p><p>树倒了 —— 没影(荫)</p><p>咸肉汤下面 —— 不用言(盐)</p><p>咸盐吃多了 —— 尽管闲(咸)事</p><p>咸菜烧豆腐 —— 有言(盐)在先</p><p>咸菜煮豆腐 —— 不必多言(盐)</p><p>咸菜蘸大酱 —— 太严(盐)重了</p><p>歪头和尚拜忏 —— 不对劲(颈)</p><p>面条点灯 —— 犯(饭)不着</p><p>咸菜煎豆腐——有言(盐)在先</p><p>嘴上抹石灰——白说(刷)</p><p>精装茅台——好久(酒)</p><p>猪八戒拍照——自找难堪(看)</p><p>小苏他爹——老输(苏)</p><p>梁山泊军师——无(吴)用</p><p>一二三五六——没事(四)</p><p>一二三四五六七——王(忘)八,</p><p>一个墨斗弹出两条线——思(丝)路不对</p><p>一头栽到炭堆里——霉(煤)到顶</p><p>一百斤面蒸一个寿桃——废(费)物点心</p><p>一条腿的裤子——成了群(裙)</p><p>一辈子做寡妇——老手(守),</p><p>空中布袋——装疯。(装风)。</p><p>宋江的军师——无用。(吴用)。</p><p>老太婆上鸡窝——笨蛋。(奔蛋)。</p><p>卖草帽的丢扁担——留神。(留绳)。</p><p>哥哥不在家——少来。(嫂来)。</p><p>外甥打灯笼——照旧。(照舅)。</p><p>雨打黄梅头——倒霉。(倒梅)。</p><p>半两棉花——免谈。(免弹)。</p><p>秃子打伞——无法无天。(无发无天)。</p><p>矮子过渡——安心。(淹心)。</p><p>马店买猪——没那事。(没那市)。</p><p>腊月天气——动手动脚。(冻手冻脚)。</p><p>父亲向儿子磕头——岂有此理。(岂有此礼)。</p><p>公共厕所仍石头——引起公愤。(引起公粪)。</p><p>反穿皮袄——装佯。(装羊)。</p><p>孔夫子搬家——净是输。(净是书)。</p><p>孕妇走独木桥——铤而走险。(挺而走险)。</p><p>外婆死了儿子——无救。(无舅)。</p><p>老公拍扇——凄凉。(妻凉)。</p><p>秀才的毛巾——包输。(包书)。</p><p>乌龟爬门槛——但看此一番。(但看此一翻)。</p><p>针尖尚挑毛巾——不足为奇。(不足为旗)。</p><p>钝刀破竹——想不开。(响不开)。</p><p>电线杆上绑鸡毛——好大的胆子。(好大的掸子)。</p><p>磕瓜子磕出臭虫——什麽人都有。(什麽仁都有)。</p><p>灯草打鼓——不想。(不响)。</p><p>灯草拐杖——做不了主。(做不了拄)。</p><p>盐店里谈天——闲得没事做。(咸得没事做)。</p><p>张天师过海不用船——自有法度。(自有法渡)。</p><p>隔窗吹喇叭——名声在外。(鸣声在外)。</p><p>龙王爷搬家——厉害。(离海)。</p><p>老九的兄弟——老实。(老十)。</p><p>空棺材出葬——目中无人。(木中无人)。</p><p>王八中解元——规矩。(龟举)。</p><p>六月里戴手套——保守。(保手)。</p><p>生花生——非吵不可。(非炒不可)。</p><p>皮匠不带锥子——真行。(针行)。</p><p>何家姑娘嫁给郑家——正合适。(郑何氏)。</p><p>和尚的房子——庙。(妙)。</p><p>河边洗黄莲——何苦。(河苦)。</p><p>盲人戴眼镜——假聪明。(假充明)。</p><p>做梦变蝴蝶——想入非非。(想入飞飞)。</p><p>猴子学走路——假惺惺。(假猩猩)。</p><p>精装茅台——好久。(好酒)。</p><p>蜘蛛拉网——自私。(自丝)。</p><p>瞎子背瞎子——忙上加忙。(盲上加盲)。</p><p>万岁爷流鼻血——正红。(朕红)。</p><p>打破沙锅——问到底。(纹到底)。</p><p>西瓜地里散步——左右逢源。(左右逢圆)。</p><p>脱了旧鞋换新鞋——改邪归正。(改鞋归正)。</p><p>麻布袋草布袋——一代不如一代。(一袋不如一袋)。</p><p>碗底的豆子——历历在目。(粒粒在目)。</p><p>卖布不带尺——存心不良。(存心不量)。</p><p>穷木匠开张——只有一句。(只有一锯)。</p><p>砖窑里失火——谣言。(窑烟)。</p><p>灯盏无油——枉费心。(枉费芯)。</p><p>钟馗嫁妹——鬼混。(鬼婚)。</p><p>粪船过江——装死。(装屎)。</p><p>黏窝窝掺黄莲——一年一年的苦。(一黏一黏的苦)。</p><p><strong>附加阅读:歇后语的故事</strong></p><p><strong>“八仙过海,各显神通”</strong></p><p>八仙"一般是指铁拐李、汉锺离、蓝采和、张果老、何仙姑、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这八位神仙人物。在传说中,八仙各有不同的法器,铁拐李有铁杖,汉锺离有鼓,张果老有纸叠驴,而吕洞宾有长剑及箫管,何仙姑有竹罩、韩湘子有花篮、曹国舅有玉版,蓝采和有大拍板。他们随身所携带的法器各有各自的妙用。</p><p><strong>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strong></p><p>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乘老师不在屋,然后就悄悄溜出门去玩儿。</p><p>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p><p>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p><p>聪明的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书。</p><p><strong>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strong></p><p>三国时期,东吴的大将黄盖受命诈降到曹操的军营,为了取信于曹操,周瑜故意借故痛打黄盖一顿,让黄盖假装气愤而投敌。庞统劝曹操将战船连在一块,给周瑜利用火攻创造条件,最终孙刘联盟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p><p><strong>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strong></p><p>说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商纣(zhóu)暴虐,周文王决心推翻暴政。太公姜子牙受师傅之命,下界帮助文王。但姜子牙觉得自己半百之龄、又和文王没有交情,很难获得文王赏识。于是在文王回都途中,在一河边,用没有鱼饵的直钩钓鱼。大家知道,鱼钩是弯的,但是姜子牙却用直钩(那其实也不能叫钩了)、不用鱼饵,钓到了很多鱼。问王见到了,觉得这是奇人(古代人对奇人都很尊敬的),于是主动跟他交谈,发现这真是个大有用之才,招入帐下。后来姜子牙帮助文王和他的儿子推翻商纣统治,建立了周朝。</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