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19 14:01:42

关于牛头不对马嘴歇后语

<p></p><p>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牛头不对马嘴歇后语,欢迎阅读。</p><p><strong>【牛头不对马嘴歇后语】</strong></p><p>牛头不对马嘴——胡拉乱扯</p><p><strong>【相关阅读:成语歇后语】</strong></p><p>炉眼里烤凌锥——冰消气化</p><p>甲鱼笑龟爬 彼此一样——彼此一样</p><p>走路踏石灰--白跑一趟——白跑一趟</p><p>更夫打瞌睡——白吃干饭</p><p>三流子哥大流子弟——二流子</p><p>半吊子的一半——二百五</p><p>水鬼找城隍——恶人先告状</p><p>曹操杀二蔡——懊悔莫及</p><p>笨媳妇纳鞋底——凹凸不平</p><p>古庙的佛顶珠——黯然无光</p><p>半夜里弹琵琶——暗中作乐</p><p>门角里藏着诸葛亮——暗中盘算</p><p>水底推船——暗里使劲</p><p>黑地里张弓——暗藏杀机</p><p>安伯伯遇到安伯娘——安安合适</p><p>床底下翻跟斗——碍上碍下</p><p>抱元宝跳井——爱财舍命</p><p>一手托两家;一脚踏两船;没路标的三岔口——左右为难</p><p>西瓜地里散步——左右逢源</p><p>一人说话;唱戏的念道白——自言自语</p><p>大姑娘作媒;土地爷下水;土地老儿被蛇咬;木头人救火——自身难保</p><p>王瞎子看告示;无病呻吟;瞎子看书——装模作样</p><p>一伙哑巴在一起——指手划脚</p><p>瞎子戴眼镜——遮人耳目</p><p>穿衣镜照人——原原本本</p><p>啄木鸟吃害虫——与人为善</p><p>鼻窟窿望人——有眼无珠</p><p>瞎子拜见岳父;鲁班招女婿——有眼不识泰山</p><p>头上泼勺油——油头滑脑</p><p>厕所挂铃——有始有终</p><p>画笔敲鼓;染坊门里吹笛子——有声有色</p><p>凳子上钻窟窿;刷子掉了毛——有板有眼</p><p>乡下人撒尿——因地制宜</p><p>王羲之手书——一字千金</p><p>鸡脑袋上插鹅毛——一语双关</p><p><strong>【歇后语分类】</strong></p><p>歇后语的分类,有各种分法。何况还有不少歇后语,一身兼有几种性质,要划分的十分科学,是比较困难的。为了便于查阅,我们将歇后语条目中凡带有谐音字的归入一类,其余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质分为三类,一共分为以下四大类:</p><p><strong>第一,谐音类。</strong></p><p>如:</p><p>空棺材出葬——目(墓)中无人;</p><p>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p><p>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种意义。看到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子才能恍然大悟,因而也更饶有兴味。有的书把它列入“双关语”一类,也是有道理的。</p><p><strong>第二,喻事类。</strong></p><p>如:</p><p>弄堂里搬木头——直来直去;</p><p>冷水发面——没多大长进;</p><p>这类歇后语是用客观的或想像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段的“谜底”。</p><p><strong>第三,喻物类。</strong></p><p>如:</p><p>黄牛肩脚——不负责任;</p><p>老鼠上街——人人喊打</p><p>棋盘里的卒子——只能进不能退;</p><p>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动物作比方。了解卜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p><p><strong>第四,故事类。</strong></p><p>如:</p><p>刘备借荆州——只借不还;</p><p>林冲棒打洪教头——专看你的破绽下手;</p><p>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上述两例,只要知道刘备、林冲故事的,自能了然于心。</p><p>多种类型相结合的,归入其特点更为明显的一类。如:</p><p>纸糊的琵琶——谈(弹)不的</p><p>这类歇后语兼喻物、谐音,现归入谐音类。</p><p>综览上述分类,设比恰当是歇后语的共同特点。然而,“比喻总是跋足的”。歇后语的前半段比喻部分,有时不免有不恰当或不可取之处,有的还会涉及一些生理缺陷、迷信说法和旧风俗等,这都是为了取其某种性质或特点,以引出所比喻的意义。</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关于牛头不对马嘴歇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