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话方言歇后语
<p></p><p>导语: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p><p><strong>四川话歇后语:</strong></p><p>1、前胸坎挂笊篱——捞(劳)心过肚(度)。</p><p>2、穿靰鞡迈门槛——先进褶(者)(靰鞡是东北传统的种鞋,鞋的前部有许多褶皱)。</p><p>3、黑瞎子打立正——手遮天。</p><p>4、黑瞎子照镜子——熊样。</p><p>5、黑瞎子掰苞米——捡穗,丢穗。(黑熊常去玉米地掰玉米,但只能夹住穗,其余的都掉在地上。用来形容记忆力不好。)</p><p>6、庄稼佬不认得电棒(手电筒)——股急火。</p><p>7、庄稼佬不认得元宵——白丸(玩)儿。</p><p>8、打“乌米”的眼睛——就知道往上看。形容只会溜须拍马的人。“乌米”是指高粱结穗时因病而成种细小白皮黑瓤的东西。</p><p>9、仰巴颏(指仰卧)撒尿——往上浇(交)。和打“乌米”的眼睛意思相同。</p><p>10、坟圈(quan,四声)子拉弓——射(色)鬼。坟圈子,即坟地。</p><p>11、叨木官子(啄木鸟)卡前失(向前跌倒)——全靠嘴支着。指能说不能干的人。</p><p>12、撅嘴骡子卖个驴价钱——吃亏就吃在这张嘴上了。</p><p>13、连鬓胡子吃炒面——里挑外撅(jue,平声),指挑拨关系,制造矛盾,破坏团结。</p><p>14、洗脸盆里“扎猛子”——不知深浅。</p><p>15、走路捡了个爬犁——有捞(唠)的。(东北人把“拉爬犁”叫做“捞(lao,四声)爬犁”。路上捡了个爬犁,自然有东西可捞了。指的是某人很有谈资,有“嗑”可“唠”。)</p><p>16、腰里别个扁担——横晃。(形容蛮不讲理。)</p><p>17、老太太上鸡窝——奔(笨)蛋。</p><p>18、秃爪子上鸡窝——不捡蛋(简单)</p><p>19、蹲茅楼嗑瓜子——入不抵出。</p><p>20、白菜地里抡镰刀——把颗(嗑)捞(唠)散了。(白菜以“颗”为单位,用镰刀砍,“颗”自然就散了。“颗”与“嗑”谐音,表示已经“跑题”。</p><p>21、破草帽子——晒脸</p><p>22、破火炉子——欠扇</p><p>23、三条腿的凳子——欠踹</p><p>24、窝窝头踹脚——不是个好饼</p><p>25、被窝里放屁——独吞</p><p>26、癞蛤蟆上马路——楞充进口小汽车</p><p>27、疤痢眼照镜子——自找难看</p><p>28、铲子切菜——不地道(抵刀)</p><p>29、吃柳条拉筐子——肚子里编</p><p>30、出门逢债主,回屋难揭锅——内外交困</p><p>31、床底下亮相——姿态不高</p><p>32、大粪缸里练游泳——真是不怕死(屎)</p><p>33、肚子里揣漏勺——心眼太多</p><p>34、光屁股拉磨——转圈丢人</p><p>35、黄鼠狼看鸡——越看越稀</p><p>36、脖颈上拴头驴——不是正庄(桩}</p><p>37、癞蛤蟆背小手——愣充地方小领导</p><p>38、土豆子搬家——滚球子</p><p>39、警察抓他爹——公事公办</p><p>40、十坛醋泡根黄瓜——你就可劲儿酸吧</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