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校友谈美国老师的教育方式
<p>作者:刘菲</p><p>细节和表象通常是实质的映射,所以要想去理解一个国家的价值观或者一个教育体系的理念最有效的方法并不是去读那些晦涩难懂的,形而上学的理论书籍,而是用眼睛去观察周围的一切,通过切身的感受来推导解释现象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所以我今天想通过对一些大家都很熟悉的学习现象的原景重现和比较来说明中美教育在理念上较为明显的差异。</p><p>在美国课堂上,老师或者教授经常喜欢开玩笑,行为动作也非常随意,似乎并没有作为一个学术权威该传递出来的威严性,这在中国传统的教育惯例中是不被接受的。但是这样平等的互动方式创造出来的是中国课堂上所不具备的轻松自在的学习气氛,学生在这样无压力的环境里面学习更能放得开也更自信。</p><p>在大多数情况下,美国老师会放下更高更权威的身份而以同辈朋友的身份和学生交流。这也使得他们不仅在课堂上教授学生们知识,还能常常在课外建立起与学生额外的沟通和联系,例如通过共同参加一些体育项目和社会活动,在大学食堂里不是坐在教师区域,实际上也很少有隔离开的教师区,而是常常和学生一起用餐。这些课堂外的交流有助于老师们更加深入和透彻地在个人化的程度上了解到学生的性格特点,而这种如此细腻的洞悉是无法仅仅在普通的课堂上得到的。这也从一方面解释了为什么美国院校的本科和研究生录取委员会很看重老师写的推荐信——因为他们相信老师对于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了解是深入而全面的,因此他们的推荐信能够向他人展现出一个生动个体的特质。</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