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赏析《水浒传》习语英译
<p>一、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p><p>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有卡特琳娜·赖斯(<span word="Katharina">Katharina</span> <span word="Reiss">Reiss</span>)首先提出,她主张根据译本的功能和读者群体的类别来对翻译批评进行分类。其学生汉斯·弗米尔(<span word="Hans">Hans</span> <span word="Vermeer">Vermeer</span>)以行为理论为基础,发展并创立了翻译目的论。弗米尔提出“翻译是一种以源文为基础的、有目的的、人际间的跨文化言语交际行为。”</p><p>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的主要原则为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目的原则指翻译行为是由目的决定的。翻译应能在译入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入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连贯性原则指译文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译者应当充分考虑目标接受者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忠实性原则指译文和源文必须保持一定的关系。不过,原文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取决于译文的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p><p>这三大原则构成了翻译目的论的基本原则,但是目的原则为首要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必须服从于目的原则。</p><p>二、《水浒传》中习语翻译</p><p>习语大多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文化独特性。《水浒传》中含有大量习语,不同译者在处理这些习语时,基于不同的交际目的和对原文习语的理解差异,以及自身的文化背景不同,采取的翻译策略也必然有所不同。本文将赏析杰克逊译本和沙博里译本《水浒传》中的一些习语翻译,以小窥大,以展现习语翻译的魅力。</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