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18 20:43:14

戴望舒《雨巷》英译赏析

<p>《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讲述了一位徘徊于悠长、狭窄、阴沉的雨巷的独行者,期待碰到一位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然最终却与之擦肩而过,给人留下了朦胧幽深的印象,反映了诗人迷茫感伤又充满希望的心境。该诗写于1927年。创作背景是当时中国社会正经历了黑暗的时刻,反动派对革命者实行血腥屠杀,发生了‘四·一二’大屠杀事件,年仅22岁的诗人,投身革命而被捕,面对全国的白色恐怖,诗人陷入了苦恼、彷徨、迷茫。故《雨巷》被一些学者认为是当时黑暗社会现实和理想幻灭的缩影。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在和平年代,这种作者‘意图论’的解读或许要让位于‘爱情’追求视角的解读。或许诗中所描写的男女主角情形在小编看来,可以归结为‘迷倒万千少女心,迷茫阡陌少年郎’。</p><p>戴望舒的诗风大抵上还是带有中国古典诗词的中婉约、清丽的韵致,然其又深受十九世纪末法国诗歌中崛起的象征主义的诗歌创作影响(法国象征派诗人通常通过愤世嫉俗、颓废的方式去反抗资本主义的秩序),故其诗歌中通常采用一些暗示隐喻等修辞手法表现内心对社会的瞬间情感,时不时带着一股忧郁、消沉、孤独之感。此外,该诗还吸取了西方诗歌中的一些技法,比如语言复沓,音韵反复,来强化全诗的音乐性和抒情色彩,让人听起来悦耳、和谐。故该诗发表于《小说月报》第19卷第8号时,其编辑叶绍钧对《雨巷》给予高度评价:《雨巷》‘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卞之琳在《戴望舒诗集》的序中也褒中带贬地评价说:’《雨巷》读起来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或者稀释。一种回荡的旋律和一种流畅的节奏,确乎在每节六行,各行长短不一,大体在一定间隔重复一个韵的七节诗里,贯彻始终。用惯了的意象和用滥了的词藻,却使这首诗的成功显得浅易、浮泛。' 还有朱湘给戴望舒的信中亦指出《雨巷》与西方作品和唐诗的共同之处,认为‘《雨巷》在音节上完美无疵’,与美国诗人 <span word="Edgar">Edgar</span> <span word="Allan">Allan</span> <span word="Poe">Poe</span>的诗‘<span word="Annabel">Annabel</span> <span word="Lee">Lee</span>’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音节上,比起唐人的长短句来,实在毫无逊色’。总体上,《雨巷》是一首佳作。</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戴望舒《雨巷》英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