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将近 莫让“零起点”成空谈
<p> 时隔一年,近期小一零起点话题卷土重来,再一次荣登沪上教育热词排行榜前列。去年新学期前,市教委推出减负新举措在全市小学一年级铺开零起点教学、等第制评价,要求教师严格依据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和设计学习活动,不超前,不拔高。新政实施近一年,家长对零起点是否有了新的认识?这项新政是否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家长的教育观呢?</p><p> ■家长心声 实用和兴趣主导家长报班</p><p> 王先生的儿子即将幼儿园大班毕业,他坦言曾为儿子报过拼音班和英语班,而在今年暑假中他还为儿子报了数学班。说到报班的初衷,王先生强调,自己并非强求孩子超前学习,而是希望他能在进入一年级后学得轻松些。这些课外班的实用性都较强,能在开学后给孩子带来一定的缓冲,不会对课堂的新知识产生畏惧感。此外,孩子的兴趣也是他报班的主要考虑因素之一,几年前他千辛万苦为孩子求得一张知名英语班的入场券,但学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孩子的兴趣不大,就毅然放弃了继续报班的打算。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所展现的对数学的兴趣得到了王先生的重视,因此今年暑假的数学班在征得了儿子的首肯后得以成行。</p><p> 家长刘女士表示,零起点政策实施后,家长的心态越来越理性,虽然拼音班、写字班等仍是小一新生的主流课外班,但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变得不再以会默写多少汉字、会读多少英语单词、会做多少奥数题目等数字来量化,更多的家长将这些课外班看成是幼小衔接中学科知识的衔接和储备,不求量只求混个脸熟,让孩子在新学期不会因陌生而产生学习压力。</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