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教材遭"冷遇" 师资力量、升学压力影响推广
<p>学生在朗诵《弟子规》等国学经典</p><p> 今年3月,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学校分学段推进传统文化教育。目前,国学课已经走进北京50余所中小学校,上海、天津、长沙等地的不少学校也相继开设了国学课。</p><p> 国学看似热热闹闹地走进了中小学,但日前一则消息却引发了人们对中小学国学教育的反思台湾版国学教材《中华文化基础教材》被内地一些中小学引进后,历经一年推广,如今响应者日渐寥寥。原本口碑不错的教材为何遭遇如此境遇?是教材本身出了问题,还是国学虚热?</p><p> 国学是个筐,什么都来装</p><p> 早上散步的老人耳机里循环播放《周易》,刚开蒙的孩子也会咿呀背几首唐诗,背一段《三字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国学的影子似乎无处不在,但国学到底是什么?</p><p> 在走访中,记者发现,教育界对国学的界定争议很大。特别是在中小学教育中,从政策制定者到具体授课者再到中小学生,对于国学的认识各异,还未形成统一的意见。近年来的商业运作者们为了吸引更多人的关注,更是将国学的范围无限泛化,无所不包,乃至有国学是个筐,什么都来装的说法。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谷曙光说。</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