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14 16:27:42

新冀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认识毫米》教案教学设计

<p>第1课 认识毫米</p><p>教学内容</p><p>计较办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34~35页。</p><p>教学目标</p><p>1.知识技能。</p><p>通过实践活动,知道长度单位毫米,知道毫米的字母表示方法:知道1毫米有多长,建立正确表象。弄清cm或mm的进率,知道1厘米=10毫米或1cm=10mm。</p><p>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p><p>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体验活动探索新知。</p><p>3.情感态度。</p><p>使学生在有效的学习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p><p>重点难点</p><p>重点:知道1毫米有多长,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p><p>难点:引导学生建立1毫米的正确表象。</p><p>教具准备</p><p>课件、1分硬币、电话卡、医疗保险卡、学生尺及文具、练习本、一摞纸。</p><p>教学过程</p><p>―、学习毫米产生的意义</p><p>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自己的橡皮的长、宽、厚。</p><p>课件出示例1情境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学生观察后,教师提出“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们愿意参与他们的讨论吗?”</p><p>采用小组﹙建议4人小组为宜﹚合作的形式,分别估计一下自己的橡皮的长、宽、厚。为了确保人人参与,可选专人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教师事先准备好,每组发一张)的“估计”一栏中</p><p>﹙3﹚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p><p>反馈时,学生选择性地估计橡皮的长、宽、厚,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进行补充。将学生估计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提出向题:“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呢?怎样来验证?”</p><p>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p><p>分组测量橡皮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橡皮的长、宽、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p><p>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测量的结果,并由此引出毫米。各小组分别汇报本小组测量的结果,在汇报时,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叙述测量的结果,由于橡皮的宽和厚不是整厘米,学生在表述 时,会涉及“厘米的刻度之间的小格”,也有的学生可能说到“毫 米”,比如,“我量出的宽不到2厘米,还差两小格。”“橡皮的厚不到1厘米,只有6小格。”……教师用课件﹙可以用图或直接演示 替代﹚边演示测量橡皮的长、宽和厚的方法边对学生的回答进行 评议,并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可以用毫米表示”。并板书课题“认识毫米”。</p><p>二、学习毫米与厘米的关系</p><p>教师提出问题从学生尺中,你能发现毫米与其他长度单 位间的关系吗?在学生认真观察学生尺并独立思考后,让学生回答问题。从而引出1厘米=10毫米的关系。让学生多说说 发现这个关系的过程,如可以从尺子上的刻度0到刻度1说明,也可以从尺子上的刻度2到刻度3来说明……随后教师将学生总结的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板书在黑板上。</p><p>让学生在尺子上观察1毫米的长度,在组内互相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p><p>教师提出问题请大家说出生活中长或宽或厚大约是1 毫米的物品。”先在组内说,再在全班交流。教师分别出示1分硬 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说明:“这些东西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p><p>要求学生合作完成:先从课本中数出几页(捏紧后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再用尺子验证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后调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后数一数看有多少张。</p><p>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自动笔的笔芯、降雨量等等)。</p><p>厘米=10毫米;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p><p>三、课堂小结。</p><p>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p><p></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冀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认识毫米》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