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冀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回顾与整理《正比例 反比例》教案教学设计
<p>第四课时正比例 反比例</p><p>教学内容:</p><p>冀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64〜65页。</p><p>教学目标:</p><p>知识和技能:</p><p>1、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掌握求比值和化简比的方法,弄淸两者的区别。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会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p><p>2、加深认识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的意义,进一步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方法,提高分析、判断能力。 </p><p>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综合、概括等思维能力。</p><p>重点难点:</p><p>重点:正、反比例的性质和应用。</p><p>难点:运用比例关系解决实际问题</p><p>教具学具:</p><p>投影仪。</p><p>教学设计:</p><p>一、导课</p><p>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比和比例,你知道哪些比和比例的学生逐步说出一些知识后,教师揭示课题。</p><p>二、教学实施</p><p>1.归纳整理比和比例的含义及性质。</p><p>(1)小组合作整理复习。</p><p>①回忆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p><p>②比与分数和除法有什么联系?用表格表示。</p><p>③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呢?</p><p>④小组举出与此相关内容的练习题,并解答,说一说解答方法。</p><p>(2)小组汇报。</p><p>①汇报有关知识。</p><p>②汇报对练习题的理解方法(化简比、解比例)</p><p>化简比:24:64 16:301.25:0.4</p><p>根据练习题引导学生总结化简比的方法:</p><p>a.整数比化简,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p><p>b.小数比化简,一般是把前项、后项的小数点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位数不够补零),使它成为整数比,再用第一种方法化简。</p><p>c.分数比化简,一般先把比的前项、后项同时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使它成为整数比,再用第一种方法化简。</p><p>d.也可以用求比值的方法化简,求出比值后再写成比的形式。</p><p>解比例:12:x=8:2</p><p>解比例时,可根据求除数或被除数的方法求解;也可以利用内项积等于外项积,转化成乘积形式,用求一个因数的方法求解。③组织学生比较求比值和化简比的方法,并整理成下表:求比值:48:16 , 化简比:48:16</p><p>学生:比值是3,化简比是3:1。</p><p>求比值 </p><p>根据比值的意义,用前项除以后项 </p><p>是一个商,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p><p>化简比 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把它的前项和后项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 </p><p>是一个比,它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p><p>2.归纳整理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及性质。</p><p>⑴引导学生回忆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p><p>教师:正比例与反比例有什么区别?如何判断相关联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p><p>学生:首先,要判断两种量是不是相关联的量;其次,判断这两种量是比值一定还是积一定;最后,如果比值一定就是正比例,如果乘积一定就是反比例。</p><p>(2)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p><p>xy=k(一定)</p><p>3.利用相关知识解答问题。</p><p>(1)出示教材第64页例1:从24的因数中选出四个数组成比例,请写出三组。</p><p>教师:24的因数有几个呢?</p><p>学生:1、2、3……等8个。</p><p>教师:利用哪些思路组成比例呢?</p><p>学生:利用倍数或分数关系组成比例。</p><p>老师:能有多少组呢?</p><p>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p><p>(2)完成教材第64页例2。</p><p>学生读题。</p><p>先独立判断,再交流这样判断的理由。</p><p>第(1)题成正比例,第(2)题成反比例。</p><p>(3)完成教材第64页例3。</p><p>①学生完成问题(1),交流时,说一说药粉和水成什么比例, 并说出判断的理由。</p><p>②学生完成问题(2),然后展示、交流,说一说是怎样做的。</p><p>③回答问题(3)中的两个问题,可再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p><p>三、课堂小结</p><p>师生共同总结:通过对比和比例的复习,熟练掌握化简比、求比值和解比例等知识,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p><p></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