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14 16:27:17

《数与形》教学反思

<p>《数与形》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新增的课程,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讲都是一次新的学习。初看教材中本节课的例题与习题,让我顿感吃力。等差数列、等比数列,这部分知识原来不是安排在奥数里的吗?要让全班学生明白其中的算理,我觉得实属不易。</p><p>随后我阅读了大量和数形有关的资料,以及别人的教学设计,明白了要向上好这节课,必须得定好位。于是我确定了以下两个目标:</p><p>1、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学生借助“形”来直观感</p><p>受与“数”之间的关系,体会有时“形”与“数”能互相解释,并能借助“形”解决一些与“数”有关的问题。</p><p>2、学生通过数与形结合来分析思考问题,从而感悟数形结合</p><p>的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p><p>然后在教学设计时,尽量简单,不要给学生更多的思想压力,力争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一个非常棒的观察员,思考者,自己能行,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时间和空间。</p><p>教学时我安排了两次合作,一次同桌合作,一次小组合作。尽量让优等生带动学困生一起积极思考,避免上成优等生自己的课堂。</p><p>课堂上我觉得有几点做的不错:</p><p>一、学生从刚上课的无人应答到后来积极发言,我感受到了学</p><p>生因为数和形的魅力而转变,对自己的发现而自豪,积极性越来越高。</p><p>二、学生在探索正方形个数与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相加的和</p><p>时,能够从多个角度发现数与形的规律,</p><p>比如生1:第几幅图里正方形的个数=几的平方;</p><p>生2:连续奇数相加的和=数量的平方;</p><p>生3:不是奇数是偶数时是不成立的</p><p>三、在解决完例一时,我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运用到练习题</p><p>中。学生在一定的方法指引下有序有目标的研究。如小组合作解决三角形数问题时,大部分组都会运用上课老师教的方法进行研究,很多组在不同的方面都有所收获。</p><p>同时也有一些做得不到位的</p><p>一、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都是理解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借助形</p><p>理解数的运算,运用数解决形中的问题,在讲解例一方面做得还好,学生基本都理解了数和形的联系,练习中三角形数形与数的关系,很多学生没有通过图感受到,引导的不到位。</p><p>二、两次合作,其实一次就可以了。第一次的同桌两人合作,</p><p>通过课堂,我发现其实很多学生都能独立完成。</p><p>三、对于本节课的时间把握不是很好,前松后紧。</p><p>本节课它虽然是新课,可是这种隐藏在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学生</p><p>在以前的学习中都感受过,领悟过,本节课再次把这类知识整合,加深学生的印象,加深数学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的魅力感。</p><p>上完这节课,我也感受到了数学美,没有绚丽的语言,没有多彩的外衣,它简简单单,却又深刻难忘。</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数与形》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