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统计与概率.1 统计教案教学设计
<p>统计。(教材第102~105页)</p><p>1.引导学生加深对统计的认识,进一步认识统计表,掌握整理数据和编制统计表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统计。</p><p>2.使学生初步掌握把原始数据分类整理的统计方法,明确统计图的种类和特点,会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并正确绘制。</p><p>3.渗透统计思想。</p><p>重点:正确设计调查表,并进行调查统计。</p><p>难点:明确统计图的特征,会绘制、分析统计图。</p><p>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图纸。</p><p>1.揭示课题。</p><p>教师:在小学阶段,我们学过哪些统计知识?为什么要学统计知识?</p><p>2.引入课题。</p><p>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经常需要对一些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研究,这样就需要进行统计。在进行统计时,又经常要用统计表和统计图。</p><p>师:今天我们开始复习简单的统计。(板书课题:统计)</p><p>1.畅谈学生情况。</p><p>师:我们班要和希望小学的六(1)班建立手拉手班级。怎样向他们介绍我们班的情况呢?</p><p>学生畅谈,教师在黑板上有针对性地记录。</p><p>(姓名、性别、身高、体重、出生日期、最喜欢的学科、图书、运动、电视节目……)</p><p>2.小组合作,设计学生情况调查表。</p><p>(1)你需要收集哪些数据?与同伴交流收集数据的方法。</p><p>(2)实际开展调查,把数据记录下来,并进行整理。</p><p>(3)分析上面的数据,你能得到哪些信息?</p><p>3.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汇报。</p><p>学生在汇报时可能出现不同情况,师生共同指正补充,最后出示比较完整的调查表。</p><p>4.各小组展开调查,收集数据。</p><p>(把自己组内成员的个人情况收集并整理好)</p><p>5.小组汇报。</p><p>学生把各种情况汇总,并记录下来。</p><p>小结:大家根据个人情况设计了调查表,把收集的原始数据用画“正”字的方法进行整理,并填在表中。</p><p>师:我们已经对原始数据进行了初步的整理。为了更清晰、更形象地说明问题,下面还要制作统计图和统计表,并根据统计图和统计表分析数据,作出判断和决策。</p><p>6.用统计图表可以把数量之间的关系表现得更加形象具体。</p><p>师:画统计表、统计图时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你会用统计表或统计图来表示上面的数据吗?你是怎样考虑的?</p><p>同桌互相说一说。</p><p>生1:全班男、女生人数概况可以制成统计表,也可以制成扇形统计图,这样可以清楚地表示出男、女生人数的多少,也能反映出男、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比。</p><p>生2:六(1)班同学最喜欢的运动可以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这样可以直观地看出喜欢各类运动的人数的多少。</p><p>7.分组合作制图。</p><p>组长拿出课前教师发放的图纸,带领组员一起合作制图。</p><p>小组汇报,实物投影展示。</p><p>引导评价学生制作的图。</p><p>六(1)班男、女生人数统计表</p><p>男生 女生 合计</p><p>人数 22 18 40</p><p>师:刚才画图的时候,有哪些需要大家注意的地方?</p><p>学生回答。</p><p>师:刚才大家都表现得非常好。</p><p>8.分析统计图。(小组合作完成)</p><p>师:从统计图中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p><p>生:可以看出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一些;喜欢足球的男生比全体男生人数的50%还多;男女生喜欢乒乓球的人数一样多。</p><p>师:结合这节课的内容,谁能完整地说说做一项调查统计的主要步骤是什么?</p><p>学生讨论、交流后汇报。</p><p>(1)确定调查的主题及需要调查的数据。</p><p>(2)根据调查的主题和数据设计调查表。</p><p>(3)确定调查的方法。(实地调查、问卷调查或收集各种媒体上的信息等)</p><p>(4)进行调查,确定数据的记录方法。</p><p>(5)分类整理数据并选择适当的统计表或统计图记录数据。</p><p>(6)根据统计图表分析数据,作出判断和决策。</p><p>统计</p><p>条形统计图:能直观、清楚地反应数据的多少。</p><p>折线统计图:不但能直观地反应数据的多少,还能反映数据的变化趋势。</p><p>扇形统计图:能直观地反应各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p><p>A 类</p><p>1.填空。</p><p>(1)统计图有()、()和()。</p><p>(2)从条形统计图上很容易看出()的多少。</p><p>(3)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表示()的多少,还能够清楚地表示出数量()的情况。</p><p>2.下面是某校运动队跳绳测试的记录单。(以每分钟跳过的次数计算)</p><p>编号 成绩 编号 成绩 编号 成绩 编号 成绩</p><p>1 39 11 38 21 44 31 44</p><p>2 40 12 43 22 36 32 34</p><p>3 44 13 37 23 39 33 50</p><p>4 43 14 45 24 42 34 43</p><p>5 34 15 46 25 29 35 36</p><p>6 43 16 38 26 50 36 37</p><p>7 37 17 35 27 37 37 45</p><p>8 47 18 45 28 43 38 44</p><p>9 45 19 48 28 39 39 38</p><p>10 42 20 39 30 48 40 49</p><p>根据上面收集的数据如何进行分类整理?按不同的分数段,整理上面的数据并作记录。</p><p>(考查知识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能力要求:会将收集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p><p>B 类</p><p>下面是我国第24~28届奥运会获金牌的情况统计表</p><p>届数/届 24 25 26 27 28</p><p>数量/枚 5 16 16 28 32</p><p>(1)根据统计表绘制折线统计图。 </p><p>(2)我国在第24~28届奥运会中获得金牌的数量有什么变化?</p><p>(3)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出来。</p><p>(考查知识点:根据统计表绘制折线统计图,并根据折线统计图解决问题;能力要求: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实际问题)</p><p>课堂作业新设计</p><p>A 类:</p><p>1.(1)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p><p>(2)数量(3)数量增减变化</p><p>2.按分数段统计。</p><p>成绩 46~50 41~45 36~40 31~35 26-30</p><p>人数 7 15 14 3 1</p><p>B 类:</p><p>(1)</p><p>(2)呈上升趋势</p><p>(3)(答案不唯一)哪一届获得金牌的数量最多?第28届</p><p>教材第103页“巩固与应用”</p><p>1.略</p><p>2.(1)从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平均体重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p><p>(2)女生在11~12岁时,平均体重增加最快。</p><p>(3)不成正比例理由:男生6~7岁时,平均体重增加1.7千克,增加的平均体重与增加年龄的比值是1.7∶1;11~12岁时,平均体重增加2.5千克,增加的平均体重与增加年龄的比值是2.5∶1。它们的比值不相等,说明平均体重的增加和年龄增长不成正比例。</p><p>(4)略</p><p>3.21.6×5-(25+23+20+19)=21(℃)</p><p>4.(6.3+6.0+6.0+6.8+6.1+6.3+6.2+6.15+6.3)÷9≈6.24(厘米)</p><p>5.(1)800÷40%=2023(元)</p><p>(2)20232023202320235</p><p>6.统计图略</p><p>(1)20(2)5(3)75(4)8.5(5)10</p><p>7.(1)略(2)甲班:180.3乙班:185.8乙班的平均成绩高于甲班(3)略</p><p>8.略</p><p>9.(1)都有可能(2)黄球多</p><p></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