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14 16:26:39

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2轴对称图形》教案板书教学设计

<p><span>轴对称图形的认识</span></p><p>教材第83~86页的内容。</p><p>1.通过情景图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p><p>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p><p>3.体会图形的对称美。</p><p>认识轴对称图形,会区分轴对称图形。</p><p>若干张图片和几张长方形纸、正方形纸,水彩笔,剪刀。</p><p>1.出示教材第83页的图片。</p><p>师: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些图片,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p><p>启发:如果我们把每张图片沿中间的线对折,你有什么发现?</p><p>师:我们把这些物体对折,两边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就把这种现象称为轴对称现象。也就是说这些物体都是对称的。</p><p>师:在你的周围还有具有轴对称现象的图形吗?</p><p>学生思考,请同学们打开教材第86页。</p><p>旨在让学生体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美。</p><p>2.举例。</p><p>启发:想想还有哪些物体也具有轴对称的特征。</p><p>学生在小组内交流。</p><p>1.动手剪一剪,折一折。</p><p>请同学们在教材第107页任选一个图案剪下来,把它对折。</p><p>学生动手做一做。</p><p>教师提问:通过对折,你发现了什么?</p><p>组织全班交流。</p><p>质疑:什么叫“完全重合”?</p><p>归纳:像这样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p><p>板书:轴对称图形</p><p>2.画一画,剪一剪。</p><p>出示教材第84页例4,并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纸对折,照样子画一画、剪一剪。</p><p>师:剪出的是轴对称图形吗?用这种方法,你能再剪出一个轴对称图形吗?</p><p>学生思考后开始动手操作,最后,学生展示自己剪出的作品并向大家介绍。</p><p>3.试一试。</p><p>把教材第109页的图形剪下来折一折,看看哪些是轴对称图形。</p><p>学生独立操作,然后集体订正。</p><p>1.教材第84页“想想做做”第1题。</p><p>2.教材第84页“想想做做”第2题。</p><p>3.教材第85页“想想做做”第3题。</p><p>4.教材第85页“想想做做”第4题。</p><p>5.教材第85页“想想做做”第5题。</p><p>师:希望同学们积极参与到对称图形收集中来。</p><p>课堂作业新设计</p><p>1. 第一、第三、第五幅图。</p><p>2. ACTMX</p><p>3. 略</p><p>4. 第一、第三、第五、第八幅图。</p><p>5. 略</p><p>轴对称图形的认识</p><p>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是对称轴。</p><p>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结合实例,通过观察、操作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为今后进一步探索简单图形的轴对称特性,把握简单图形之间的轴对称关系,以及利用轴对称方法进行变换或设计图案打好基础。教材第一道例题首先出示了一组实物图片,要求学生观察并说说它们的共同特征,初步感知“这些物体都是对称的”,并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再找出一些具有对称特征的物体,最后在小组里交流。教材这样安排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接下来,教材把上面的实物图形进一步抽象为平面图形,引导学生通过对折发现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初步描述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想想做做”安排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训练,帮助学生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p><p>对称是一种美</p><p>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很多。初步掌握对称的奥妙,既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一些图形的特征,又能让我们感受自然界的美与和谐,还可以根据自己的设想创造出对称的作品,装点生活。正如20世纪著名数学家赫尔曼·外尔所说:“对称是一种思想。通过它,人们毕生追求,并创造次序、美丽和完善……”</p><p></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2轴对称图形》教案板书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