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树叶中的比》教案教学设计
<p>树叶中的比</p><p>教材第66~67页的内容。</p><p>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并会求出比值。</p><p>2.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p><p>3.通过“树叶中的比”这一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发现和提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意识与能力。</p><p>1.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p><p>2.通过测量、计算和比较,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发现和提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意识与能力。</p><p>不同种类的树叶若干片,树叶长、宽及比值记录和计算表、测量尺。</p><p>1.测量物体的长度需要注意些什么?</p><p>用直尺测量长度时,应做到:一放正,二对“0”。即先把尺子放正,把待测物体放到直尺的刻度上方,然后把尺子的刻度0对准物体的左端,最后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刻度几,被测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p><p>2.怎样求出两个数的比值?</p><p>用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的商就是比值,比值可以是分数,也可以是小数,还可以是整数。</p><p>1.提出问题</p><p>师课件出示)观察教材66页的树叶图片,说说你的发现。</p><p>生:不同种类的树,树叶的形状是不同的。</p><p>生:同一种类的树,叶子也有大有小,但它们的形状是相似的。</p><p>师:从数学的角度,你还可以怎样比较这些树叶的形状?</p><p>生:可以测量出每片树叶的长和宽,然后比较。</p><p>生:可以先写出同一种树叶的长和宽的比,然后求出比值,最后再比较。</p><p>生:还可以计算出不同树叶的长和宽的比值,然后再比较。</p><p>……</p><p>2.探索与实践</p><p>师:每个小组选10片树叶(同一种类,不同的小组可以不同),然后测量出每一片树叶的长和宽,计算出比值(得数保留一位小数)并填入下表。</p><p>树叶的长与宽及比值</p><p>编号 长/mm 宽/mm 比值 编号 长/mm 宽/mm 比值</p><p>1 6</p><p>2 7</p><p>3 8</p><p>4 9</p><p>5 10</p><p>师:小组计算各自测量的10片树叶的长和宽的比值的平均数,并填写下表。</p><p>树叶名称</p><p>比值的平均数</p><p>师:将测量和计算的结果与树叶的形状对比,你还有什么发现?</p><p>生:同一种树叶的长和宽的比值都比较接近。</p><p>生:比值接近的不同树叶,形状也相似。</p><p>生:树叶长与宽的比值越大,树叶就越狭长。</p><p>……</p><p>3.回顾反思</p><p>师:谈谈本次活动中你的收获?</p><p>生:自然界中很多有趣的现象可以用数学来解释。</p><p>生:通过测量、计算和比较,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和解决问题。</p><p>生:只有善于观察和思考,才能发现和提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p><p>哪几张照片与照片A比较像?说说理由。</p><p>经过调查、测量和统计,发现人的脚长与身高的比是1∶7,身高-体重=105(身高单位是厘米,体重单位是千克)。在案发现场,警察发现了一个长25厘米的脚印,他们可以做出怎样的判断?</p><p>课堂作业新设计</p><p>E. 12∶2=6,所以B、D最像。</p><p>思维训练</p><p>这名嫌疑人的身高是25×7=175(厘米),体重是175-105=70(千克)。</p><p>树叶中的比</p><p>提出问题</p><p>树叶的长度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探索实践</p><p>同一种树叶的长和宽的比值接近</p><p>长和宽的比值接近的树叶的形状相似</p><p>树叶的长宽比值越大,树叶越狭长回顾反思</p><p>学会用数学的眼睛看生活中的事物</p><p>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是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记住“比”的概念容易,但要真正理解比的意义往往比较困难。为此,教材设计了“树叶中的比”这一数学活动,引发学生的讨论、思考和抽象出比的概念,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比的意义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p><p>教学时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探索、体验、交流,在对“树叶中的比”有了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后得出,根据树叶的长和宽的比值发现:同一种树叶的长和宽的比值接近;树叶的长和宽的比值越接近形状越相似;长和宽的比值越大,树叶越狭长等结论。</p><p></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