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14 16:26:13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概述和课时安排》教案教学设计

<p>五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p><p>新知识点</p><p>1.认、读、写6~10各数, 会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p><p>2.掌握10以内各数的顺序和组成,能用“”“”和“=” 来表示10以内各数的大小。</p><p>3.根据10以内数的组成,正确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并能熟练地口算。</p><p>4.比较熟练地进行10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p><p>5.会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p><p>教学要求</p><p>1.能熟练地数出6~10各数,会正确地读、写这些数,并会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p><p>2.掌握6~10各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p><p>3.进一步认识“”“”“=”的含义,知道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p><p>4.比较熟练地口算10以内数的加减法。</p><p>5.比较熟练地进行1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p><p>6.会用10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p><p>7.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讲究卫生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p><p>8.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及良好的学习习惯。</p><p>教学建议</p><p>本单元作为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教学中应切实做好以下几点。</p><p>1.加强操作和观察活动。</p><p>从学生的学习方式来看,本单元的知识主要是借助操作和观察来进行的。在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学生对实物、模型、图画的深入观察和学具拼摆,以此丰富学生关于6~10各数的概念和加减法计算的知识表象,让他们在丰富的实物背景中更好地理解6~10各数的概念和相应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观察和操作作为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基本方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以下两点:</p><p>(1)根据学习的任务突出观察和操作的重点,如学生对教材第65页反映连加过程的小鸡图的观察,重点就应放在走来2只小鸡,又走来1只小鸡的增加过程上,以此让学生观察,更好地为理解“5+2+1”的意义和计算顺序服务。</p><p>(2)引导学生亲身经历观察和操作的活动过程,让他们在活动中建立起6~10各数的概念和加减法计算的知识表象。首先激发学生的活动动机,让他们有观察和操作的欲望。其次,全体学生都要真正参与到活动中去,让他们切实感受自己所参与的观察和操作的活动过程。另外要特别注意把观察和操作与思考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p><p>2.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p><p>教材在6和7、8和9、10的认识及有关计算之前都安排了一幅反映所学知识内容的主题图,这些图除具有使学生数数、抽象数的概念、理解计算过程和方法外,还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作用。如认识6和7的主题图,教学时除了运用它让学生数数,从中抽象出数6和7外,还要充分挖掘画面内容关于讲卫生、爱劳动、热爱班集体、与他人分工合作等方面的教育功能,以此让学生在认识数6和7的过程中,同时感受思想和情感教育。</p><p>3.引导学生全面感受数的概念的形成过程。</p><p>6~10各数,教材都是按照数数→认识数字→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序数→写数字→数的组成的顺序来安排的。这样安排,一方面反映了数的概念的内涵,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教材对学生认识数的逻辑顺序的考虑。教学时要注意做好两项工作:一是引导学生有步骤地逐一认识,理解数的概念的内涵,让他们感受到数的含义。二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如创设适当的情境把学习过程变成一种活动过程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的概念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全面感受数的概念的形成过程。</p><p>4.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p><p>本单元的加减法计算主要是通过三种途径来引导学生掌握。一是利用数的组成计算加减法;二是通过学具的拼摆计算加减法;三是通过对实物、图形的观察去完成计算任务。教学时要高度重视这些方法和途径,一方面让学生全面了解这些方法;另一方面又允许他们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计算方法进行加减法计算。如果部分学生不采用教材介绍的方法计算,而用数数的方法计算10以内数的加减法,老师应尊重学生的选择,允许他们用自己的方法计算,让他们在以后的计算过程中逐步掌握其他计算方法。</p><p>5.加强对学生“用数学”活动过程的指导。</p><p>教材从本单元开始安排了大量的“用数学”的内容。在这些内容中,教材通过具体画面创设恰当的情境,用扩线“”表示总数(或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用问号“?”表示所要求的问题,让学生自己选择恰当的计算方法求出所要求的问题。这对学生巩固加减法的意义和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放手让学生去大胆探索,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学生“用数学”过程的指导,让他们明确怎样在问题情境中去选择有用信息解决问题。以此让学生获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发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打下基础。</p><p>6.引导学生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p><p>(1)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如让学生在观察和拼摆学具的过程中感受认识数和计算的乐趣。</p><p>(2)引导学生体会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乐趣,如让学生用所学的数去数自己书包里的课本的本数、自己的座位号等,从中感受用数学的乐趣。</p><p>(3)引导学生感受成功学习数学的乐趣。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或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某一实际问题后,老师应积极地给予肯定和鼓励,让他们获得成功学习的体验,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快乐。</p><p>课时安排</p><p>16、7的认识和加减法……………………………………………………………4课时</p><p>28、9的认识和加减法……………………………………………………………4课时</p><p>3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 3课时</p><p>4连加 连减………………………………………………………………...……1课时</p><p>5加减混合…………………………………………………………………....…1课时</p><p>整理和复习…………………………………………………………………….....1课时</p><p></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概述和课时安排》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