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14 16:26:08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平均数》教案(八)

<p>平均数</p><p>【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学习平均数,根据统计表或统计图提供的数据,会求出平均数,教材49页比较女生、男生套圈,看谁套的准一些,需要求平均数,平均数大就准一些。通过学习,进一步丰富统计活动的经验,提供数据整理和分析能力。</p><p>【学情分析】学生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根据提供的数据求平均数。提高统计能力。</p><p>【教学目标】1、 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使整数)。</p><p>2、 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p><p>3、 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p><p>【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p><p>【教法与学法】多媒体教学课件,由易到难,逐层讨论、探索算法,明确算理。</p><p>【教 具】 多媒体教学课件</p><p>【教学过程】</p><p>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p><p>1、谈话:同学们,昨天中午我们代伙的同学在教室里举行了一次套圈比赛,他们每人套10次,想不想知道他们套中了几个?</p><p>2、指名汇报,回答问题</p><p>男生: 李小刚:5个;张明:3个。问:李小刚套得准一些还是张明套得准一些?</p><p>女生:吴燕:3个;刘晓娟4个。</p><p>问:是这两位女生套得准一些还是这两位男生套得准一些?你是怎么知道的?</p><p>3、谈话:(出示课件)。看,图上的同学们也在套圈,他们每人套了15个。</p><p>4、指导学生看图,读图(纵、横轴表示的含义;每一格表示的数量)</p><p>5、问:你能从图上看出每人套中了多少个吗?(根据学生回答在图中标出数量,并根据回答要求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看出数量的多少的)。</p><p>6、问:除了能从图中看每人套中的个数外,你还看出了什么?</p><p>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教学课本p--49d的例题,出示课件</p><p>1、问:你能不能从图中一眼看出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呢?</p><p>2、指名汇报,说明理由。</p><p>3、说明:有道理。他们两队的人数不同,所以我们不能一个人一个人地比较,只有分别求出男生</p><p>平均每人套多少个和女生平均每人套多少个,用这样的数来体现他们套圈成绩的整体水平。</p><p>4、男生套圈成绩的平均数。</p><p>⑴观察男生成绩统计图,想一想,怎样使他们每人套中的个数相等?(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出移多补少并板书。)</p><p>⑵列式计算。理解算式含义。(归纳先合再分并板书。)</p><p>⑶说明:这里的7就是男生套圈成绩的平均数。(板书课题)它表示将原先几个大小不等的数,通过移多补少或者先合再分的方法,得到的一个相等的数。</p><p>5、观察统计图,男生平均每人套中7个,这里的平均数7比哪个数大?比哪个数小?</p><p>再观察女生成绩统计图,平均数6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特点呢?</p><p>6、小结:平均数的大小应该在一组数据中的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平均数是我们计算出的结果,它表示的是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并不一定这一组数据都等于这个平均数,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大,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小,有些可能和平均数相等。</p><p>三、巩固练习,拓展运用。</p><p>1、做教材50页的练一练,学生独立完成,师集体评讲,课件展示</p><p>2、做教材51页的第1题、第3题。</p><p>四、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p><p>五、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效果较好,学生会求几个数的平均数,要强调求平均数时先和再分,和就是把几个数加在一起,分就是平均分,用除法。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应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最有效的方法。</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平均数》教案(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