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
<p>《找最大公因数》一节课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节课,本节内容是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是在学生掌握了因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目的是为了约分做准备的。</p><p>说实话,这节课的难度不大,通过自学完全可以掌握。之前的课程设置的都有小组合作,但只是就某一个问题探讨一下。而对于整节课的放开还从来没有试过,一是孩子们的自学能力还没有达到这种程度,二是学生的程度参差不齐,放手的过多只能让部分孩子乐在其中,越来越好,但是对于大部分的孩子,尤其对于长期被动接受知识的孩子来说,更加跟不上课堂的节奏,最后造成的结果是一部分孩子学会,一部分孩子完全不会。</p><p>当我还没打算这节课以什么样的形式来上的时候,一场重感冒袭击了我,嗓子已经说不出来话了,没办法,课还要继续上。上吧,怎么上?课堂上,我采用了用问题串的形式来引导他们对整节课的讨论和探索,接着让他们用查阅资料、小组交流讨论的方式完成对问题答案的寻找。最后,小组代表上台进行对问题的讲解。</p><p>课前,我先在黑板上出示了我的6个问题,接着用我已经快说不出话来的嗓子勉强介绍清楚了接下来孩子们该做的事情。好了,剩下的事情基本是孩儿们的事了,我感觉自己很轻松,就不停地转一转看看他们之间的参与程度和合作怎么样。</p><p>因为有具体的问题要解决,所以看到孩子们的参与程度还可以,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要做的事情,碰到有不知道怎么解决的问题时,或问问小组成员,或问问我。但是仍然有少量的孩子只找现成的答案,需要讨论的地方只做旁观者,我觉得这是小组的组长没有安排好,或者没有起到带头的作用。</p><p>十五分钟的高效学习之后,开始检验他们的学习成果。点了五个小组来分享。张浩钰这组的成果汇报可以说是开了一个好头。在他和搭档王一博的配合下,一人解说,一人板书,不仅将六个问题解释的非常完美,而且对“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这两个重点概念作了清晰的解释和举例说明。汇报完毕,班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不用我点评,这是由衷的赞美。</p><p>也许是受到第一组发言的启发,接下来的几个小组的汇报几乎都很顺利。值得表扬的是屈啸阳这一组的汇报,首先从台风上来看,嫣然是一名特有范的小老师嘛;其次是他清晰的思路和富有文采的语言组织,让我们像欣赏一幅美景一样,就连台下的我都被他的讲解深深地吸引了过去,同学们更是一个声音都没有。说实话,虽说我是他们的老师,可实际上,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更多的东西。</p><p>最后一组汇报的是周思成和他的搭档,平时的周思成做事低调,成绩中等,是那种容易被人忽视的一类学生。这次提问他,是他的举手时的坚定的眼神让我产生了坚定的态度:我必须选他来汇报这次学习成果。而事实证明,他是那块一直沉默的金子,适合的机会来了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站起来抓住了他。这也是这节课上我的收获之一。</p><p>还想听听更多小组的声音,但是时间有限。不过这次偶然的安排却给了我一个提醒:孩子们的潜力无限,要相信他们,更要给他们充足的机会,否则你永远都不知道他们有多棒,更多优秀的孩子也在等着你去发现。</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