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心得 小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p>其实这种让学生盲目大量做题只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解决问题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p><p>(一)认真审题,找准关键词</p><p>只有认真审题才能理解题意,多读几遍弄清已知条件和所求:很多时候题目并不复杂,而是考查学生的辨别能力。</p><p>(二)耐心分析,明确数量关系</p><p>数量关系是指题目中已知量和未知量及分析所求问题之间;</p><p>(三)通过画图,构建模型</p><p>无论高低年级的小学生解决问题的呈现形式用图会更直观而有趣地表达题意。学生看通俗易懂,非常喜欢,乐于解决。图中可以更清晰看出各种数量关系,已知量与未知量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而不是只限于文字的想象,所以教师应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这也是更快,更准确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p><p>(四)列式解答,别忘检验</p><p>根据以上分析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算出结果,这只是初步问题解决,但是否正确呢?需要进一步的检验,检验的习惯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保障。</p><p>检验的方法有多种:</p><p>1.估算法。估计结果是否符合题意,如果数据结果与实际差距太大,就要反思解答过程及计算。</p><p>2.代入法。把已得出的数据结果当做已知条件,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代入题中,看最后的结果是否是另一个条件中的数据,如果与已知条件相符就是正确的,反之是错误的。</p><p>3.寻找其他方法。检验时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比较两种:与分数随方法所得出的结果是否一致。</p><p>以上是在我们解决问题的般步骤。 在实际的解决问题过程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