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六年级数学下册第3单元比例《练习六》教学设计
<p>【教学目标】</p><p>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p><p>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p><p>【教学重点】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p><p>【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p><p>【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p><p>【自学内容】见预习作业</p><p>【教学预设】</p><p>一、自学反馈</p><p>小组代表展示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整理成果,小组内成员可以互相补充完善。</p><p>(可能出现文字整理和用具体例子并画图整理的情况。)</p><p>【设计意图:让每一位学生动起来,首先让小组内后进生先说,有优生补充。给每类学生展示的舞台。】</p><p>二、智慧大冲关</p><p>师:下面我们进行智慧大冲关,这里为同学们准备了几关练习题,看你能冲到哪一关。</p><p>【设计意图:课堂上我不再把学生划分为几类,而是准备了几关练习题,让学生们各尽其能,让每一个人都能尝到冲关的胜利和喜悦。】</p><p>第一关:我学会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p><p>1、下面是不是比例,为什么?</p><p>15:3 20:4 0.3:0.4=3:4 a:b=1:2</p><p>2、下面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吗?为什么?</p><p>3.6∶1.8和0.5∶0.25 40∶80和1/2∶1/4</p><p>18:12和30:20</p><p>有A类学生读答案,C类学生补充释疑。</p><p>生1:3.6∶1.8的比值是2,而且0.5∶0.25得比值也是2,所以他们能组成比例。</p><p>生2:3.6∶1.8=0.5∶0.25因为他们内项的积等于外项的积。</p><p>生3:我们要区分好比和比例。比例是一个等式,比不是。</p><p>师小结:我们可以根据两个相等的比叫做比例和比例的内项积等于外项积两种方法来判断是否能组成比例。</p><p>【设计意图: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本课最基本的知识,让学生在练习中理解巩固提高。所以我把这一知识点设计成第一关。A类学生只要求他们掌握自己喜欢的一种方法,B C类学生要求他们能掌握多种方法。】</p><p>第二关:解比例,请独立做,比比看谁最认真。</p><p>X∶6.5=6∶4 5∶8= X∶16</p><p>由A类学生说答案,出现错题时给他一定的时间改错。</p><p>C类学生总结解比例需要注意的事项。</p><p>师小结:用内项的积等于外项的积来解比例。</p><p>【设计意图:解比例是相对较为容易的练习题,设在第二关,是为了让后进生也能冲过此关,享受冲关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心。】</p><p>第三关:请独立思考,有疑难点小组内讨论解决。</p><p>1、请大家用1,2,4,8这四个数组成一些比例</p><p>学生展示组成的比例并解释理由。</p><p>生1:我的比例是1:2=4:8因为比1:2的前后项同时乘4等于4:8</p><p>生2:我的比例也是1:2=4:8,因为比例的内项积和外项积都是8</p><p>生3:我的比例也是1:2=4:8,因为1:2= ,4:8=</p><p>师总结: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基本性质的三种方法:①比例的意义;②比例的基本性质;③比的基本性质。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判断方法。</p><p>生继续展示其他的比例。</p><p>师:前面我们利用4个数可以组成8个不同的比例,并且从中发现了比例的基本性质。</p><p>2、a∶b=c∶d,如果把a扩大到原来的10倍,要使比例成立,则( )</p><p>① b缩小到原来的 ②c扩大到原来的10倍</p><p>③d扩大到原来的10倍 ④c缩小到原来的</p><p>【设计意图:稍微进行知识拓展,适当增加难度,为较有能力的同学设计。让他们翘翘脚才能获取知识的果实。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刺激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同时这里提供的四个数,每两个数之间,都存在着倍数关系,有意地降低了一些难度,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尽可能多写一些,尝到成功的快乐】</p><p>第四关:请自由组合,共同探讨,共同解决。</p><p>1、根据46 = 38写出比例,你能写出几个?</p><p>2、已知a和b都是自然数,3∶b=a∶8,你知道ab各是多少吗?</p><p>下课前2分钟,师出示本题的答案,请优等生们比较讨论。不做统一的讲解。</p><p>师:如果这道题同学有什么问题,可以课后问老师。</p><p>【设计意图:满足优等生的学习量,让他们在课堂上不再早早学完后就无所事事。设计较难的一关,开发他们的思维,并让他们养成合作互助的学习习惯。】</p><p>三、课堂总结:</p><p>师:同桌俩互相说说自己在这节课都有哪些收获?(同桌互说后,师随意挑选多个同学说出他们在这一节课的收获)</p><p>四、分享收获 畅谈感想</p><p>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听课随想</p><p>反思与体会:</p><p>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更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欣赏,更渴望享受成功的快乐。</p><p>在数学练习课的设计上,我摒弃以往的通学通练的模式,而是将练习题由易到难设计成几关,前两关是基础题,后两关是能力题。如此,让优等生能攻克更多的难题,更重要的是让后进生也能体验到冲关成功的快乐,增强他们的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p><p>不足之处:练习题的设计层次性还要再加强一些。第三关的题要再稍微降低一些难度,让A层次的学生有时也能做出来。</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