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听课反思 课堂,是“实在”的艺术
<p>今天听了一位教师的课,照例在课下和她交谈。</p><p>我先问,你觉得这节课你的教学预设实现了吗?教师说,我觉得我设计的效果没有实现。我追问,你觉得问题出在哪里呢?我们俩继续探讨,最后,我发现了问题的实质。</p><p>一、低年级教师纠结的“算理”</p><p>对于二年级下学期的学生而言,乘法口诀早就烂熟于心了,授课教师在纠结。我建议,学生的低阶知识,特别是最基础的知识,不需要太纠结算理。</p><p>例如:56÷7=(8),学生需要知道,乘法口诀:七(八)五十六,建立起来一种认知:除法的计算需要联系乘法口诀。</p><p>但是教师在纠结:“你为什么想到七(八)五十六?”,很显然,学生被“绕进去”而“出不来”了。</p><p>低阶的有些知识,是约定俗成的,学生需要形成基础知识,不必要太纠结其中的算理。</p><p>二、教师课堂的“问题意识”</p><p>1、问题的指向性</p><p>授课教师说,需要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知识生成的过程,让学生的问题“暴露”出来。很显然,教师有意在“挖坑”。</p><p>我不太认同教师“挖坑”的意识,在教师的问题没有明确指向性的时候,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已有知识去处理问题,确实会暴露出来很多“问题”,然后教师再去引导和解决。</p><p>教师的问题指向明确,学生知道怎么操作,规范操作,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减少课堂“不必要的麻烦”,在练习的环节,练习下容易出错的问题,找出“易错点”即可。</p><p>2、问题的“梯度”</p><p>课堂问题,必须有梯度,我建议按照低阶----中阶----高阶的思路来处理。</p><p>例如,复习旧知识,为知识、能力迁移做准备的问题(低阶),学习新知识、形成新能力(中阶),新知识巩固练习(中、高阶),综合运用知识(高阶)的思路来处理。</p><p>在课堂上,问题的呈现是循序渐进的,不要刻意打乱问题的梯度。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的时候,应该有意识注意问题的梯度。</p><p>三、为什么出现这些“问题”?</p><p>课堂上最大的问题,其实仍然是教师自己的“问题”,但是问题的实质在哪里?继续和授课教师探讨。</p><p>“校长,我觉得上课得有流程,得有学生的感知,得有不同环节的设计,得有生成点”,这才是一节完整的课。</p><p>我不反对,但是我指出,课堂是讲究“实在”的,这种“实在”体现在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上,教学环节是根据知识的不同类型来选用的,我们课堂最大的目标是追求“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形成”,一切讲究“实实在在”,可用则用,不可用则坚决摒弃,课堂是学生的,不是教师的表演。</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