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数学教案
<p>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数学教案</p><p>导学内容:</p><p>平均数</p><p>导学目标:</p><p>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p><p>2.感知平均数的范围。</p><p>3.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p><p>教学重点:</p><p>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p><p>教学难点:</p><p>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p><p>教学准备:</p><p>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自己的身高</p><p>导学过程:</p><p>一、预学--谈话导入</p><p>师:期末考试成绩出来了以后,要想比较蓝鑫小组和长敏小组哪个小组的成绩好一些,怎么比较呢?</p><p>生(预测):比较总分,看看哪个小组的总分高。</p><p>生(预测):这样不公平,我们小组三个人,他们小组四个人。</p><p>生(预测):应该比较平均成绩。</p><p>师:对,应该比较他们两个小组的平均成绩。在我们数学的统计中,平均成绩也有一个名字,它叫做平均数。</p><p>每年的四月七日是世界卫生日,环境卫生对我们的身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学校的环保小队利用周末的时间去收集了很多的废旧塑料瓶。出示课件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p><p>平均数教案</p><p>一、课件出示自学小贴士,学生独立完成</p><p>1、自己想办法找出这几位同学收集的废旧饮料瓶的平均数,你有几种方法来解决。</p><p>2、这个平均数表示什么?它是不是实际每个人收集废旧饮料瓶的数量?</p><p>3、平均数与这组数相比,你有什么发现?</p><p>独立完成后组内做好分工,在组内交流,看谁说得好,看谁听得认真!</p><p>二、互学--小组交流,展示点拨</p><p>1、小组交流</p><p>师:已经计算出来的同学,小组可以在小组里面交流一下你的方法,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做的又对又快!</p><p>生(预测):可以通过画图表来解决,每个人先都画出11个,然后将剩下的8个平均分下去,每人就是13个了;</p><p>生(预测):把他们每个瓶子用一个圆圈表示,再进行移动,使每个人的瓶子一样多为止,这样把小红的一个移给小兰,小明移两个给小亮,这样每个人就一样多了;</p><p>生(预测):可以把所有的瓶子加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平均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p><p>2、展示点拨</p><p>汇报预测</p><p>生1(预测):我们组认为可以移动瓶子,将小红移1个给小兰,小明移2个给小亮,最后每个人都是一样多;</p><p>此时可展示移动瓶子的过程;</p><p>生2(预测):我还有一种方法,可以把所有的瓶子加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平均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p><p>生3(预测):平均数就是把收集瓶子的总数平均分给4个人,每个人得到的数量。它不是实际每个人收集废旧饮料瓶的数量;(二年级学习的平均分的知识)</p><p>生4(预测):平均数与这组数据相比,它不等于少先队干部收集废旧瓶的实际数量,(它比最大的数字要小,比最小的数字要大,居于这两个数中间)。</p><p>师通过超链接小明下水游泳的问题,学生通过题可知平均数非实际数量,它大于一组数最小的数,小于一组数中最大的数。</p><p>讲解:想一想:为什么要把小红的瓶子移给小兰?(小红的多,小兰的少)这样把多的移补给少的,让每个同学的瓶子数量同样多,我们叫这种方法为移多补少法 (板书移多补少法)。我们还有一种方法,(14+12+11+15)4=524=13(个),就是先求出这四个人收集的瓶子的总数量52(板书总数量),然后在除以总份数4人(板书总份数),13表示什么意思?他们每个人收集瓶子数量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那么这个式子应该怎么表示呢?(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p><p>归纳整理,总结方法:我们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和计算的方法都得到了平均数是13个。平均数的求法:(1)移多补少;(2)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的特征:它比一组数据中大于最小的数,小于最大的数,它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