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14 16:25:09

小学数学《圆的认识》教学片断教学案例: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

<p>师:刚才,同学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圆,知道了圆师平面上的曲线图形。现在,老师想问,大家会画圆吗?</p><p>生:会。</p><p></p><p>师:利用你身边的一些工具,在纸上画圆。</p><p>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圆形物体或圆规画圆。</p><p>师:你是怎样画圆的?</p><p>生1:我是用圆规画的。</p><p>生2:我是沿一个圆形物体的轮廓画的。</p><p>(屏幕分别显示两种不同的画法)</p><p>师:这两种方法画出的圆有什么不同?</p><p>生:用圆规画出的圆有圆心,沿圆形物体轮廓画出的圆没有圆心。</p><p>师:其实第二种画法画出的圆也有圆心,只是没标出来,请大家拿出课前准备的圆形纸片,你能想办法找出它的圆心吗?</p><p>学生动手操作。</p><p>生:我把圆形纸片对折,打开;再换一个方向对折,再打开;两条折痕相交于一点,这个点是圆的中心,叫作圆心。</p><p>师:你真行!其他同学是这样找圆心的吗?</p><p>生:是的。</p><p>师:请大家打开圆形纸片,除了圆心外,你还看到了什么?</p><p>生1:我还看到了圆里有线段。</p><p>生2:我还看到了半径和直径。</p><p>师:什么叫半径和直径?这两个问题老师都明白,你们是想让老师告诉大家呢,还是自己到书里去找答案?</p><p>生:自己到书里找!</p><p>师:请大家根据要求自学。</p><p>1.认真看书,把你认为重要的概念画一画,读一读;</p><p>2.理解概念,在圆形纸片上标出这个圆各部分的名称。(屏幕显示)</p><p>师:通过自学,你又认识了哪些新的概念?它们各用什么字母来表示?……</p><p>师:请同学们读一读书上的三个问题:</p><p>1.在同一个圆里,有多少条半径?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p><p>2.在同一个圆里,有多少条直径?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吗?</p><p>3.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与半径有什么关系/</p><p>师:请你动脑筋想一想,动手画一画,量一量,然后与小组的同学交流。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p><p>师:通过大家的研究讨论,你有什么新的发现?你是怎样发现的?……</p><p>上述“圆的认识”教学片断中,学生在“想办法找出圆形纸片的圆心”这个问题导引下有了探究的欲望,通过积极合作,相互启发,用折叠的方法找出了圆心,把这张对折的纸展开,面对纸上的折痕,“除了圆心,你还看到了什么?”学生又自然转到探索半径与直径,“你有什么新的发现?你是怎样发现的?”这些发现对学生来说,是在独立操作、观察测量、思考讨论的基础上得出的全新发现,实现了数学知识的“再发现”。</p><p>上述教学,学生积极自主的学,从人人动手画圆到动脑筋探索,自己发现知识,教师作为学生探索知识的“带路人”、“参谋”和“鉴赏者”,只是提供机会、创设环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不仅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像数学家一样进行研究、创造,从而享受到了成功的欣喜,获取了发现的快乐,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我想,一堂好课的最高层次就是要使学生们跃跃欲试,只有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因此,数学学习应是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小学数学《圆的认识》教学片断教学案例: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