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西师大版三年级上册《24时计时法》教案
<p> </p><p>教材分析:</p><p>本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钟面,学习了时、分、秒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充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素材进行教学,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主动探索24时计时法的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和发现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在两者之间进行互换。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也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通过鼓励学生收集相关知识的内容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多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p><p>学生分析:</p><p>在学习24时计时法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有关时间,时、分、秒和时间有关的知识,他们对钟面、经过的时间等问题均有所了解和掌握。在日常生活,比如电视和乘车的过程中等或多或少地与24时计时法有过交道,不会一点都没有接触到,这就构成了学生学习本课的知识基础。</p><p>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觉得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应该注重生活化、活动化、信息化,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让更多的孩子沉浸在学习数学的乐趣中。因此,要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在于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的生活经验,发现问题,创造新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发展智慧,增长才干。在教学中,我注意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活动式的教学模式,现实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能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数学实例,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服务。</p><p>教学重点难点:</p><p>使学生理解和发现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能正确地把用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间与用普通计时法表示的时间进行互换。</p><p>教学目标:</p><p>1、创设现实而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初步感知两种计时法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合作、交流,掌握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特征,发现两种计时法互相转化的规律,能正确进行互化,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p><p>2、为学生创设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充分激活学生思维,让他们在借助已有知识经验猜想、观察比较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异同、发现两种计时法相互转化的方法等数学学习活动中抽象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提高。</p><p>3、联系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学生感兴趣的探究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感悟数学的应用价值。</p><p>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练习用纸。</p><p>一、课前练习</p><p>1、认识钟表整点和半点</p><p>2、填空:3时30分=( : ) 11时=( : ) 6:00=()时</p><p>二、情景设疑</p><p>1、师生谈话</p><p>师:令人振奋的运动会刚刚过去,还记得当时的口号吗?</p><p>生: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刻苦锻炼,振兴四小。</p><p>师: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让我们的身体更健康更强壮,看,咱班的张彬在做什么呢?仔细听认真看,你知道了什么?</p><p>2、情境质疑</p><p>情境1</p><p>彬:作业写完了,干什么呢?对了约张洞名去跑步吧(嘟..嘟..0</p><p>铭:喂,找谁啊?</p><p>彬:张洞铭,今天有空吗?我们一起去跑步。</p><p>铭:哦,今天不行,我有事,明天行吗?</p><p>彬:好吧,明天6:00在明珠花园见,不见不散。</p><p>铭:好的 。明天见|</p><p>师质疑:他们俩个能按时见面吗?从他们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板书:6:00)</p><p>生:A不能,因为没说是上午还是下午</p><p>B 能 ......</p><p>师:我们一起看看接下来到底发生了什么?</p><p>情境2</p><p>(门铃响 叮-----咚)</p><p>彬:谁啊,一大早就来敲门?</p><p>铭:我是张洞铭,你怎么还在家?</p><p>彬:怎么了?</p><p>铭:你不是说6:00在明珠花园见面去跑步吗?我等了你两个小时了</p><p>彬:嗨,我是说下午6:00</p><p>铭:啊??</p><p>彬: 真笨</p><p>师:为什么张彬和张洞铭没按时见面?</p><p>生A:他们没说是上午6点还是下午6点。(师板书:上午6时、下午6时)</p><p>生B:......</p><p>师:如果是你约同学你会怎么说?张彬你准备是什么时候的 6时跑步呢?</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