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最大公因数说课稿
<p>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p><p>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第60—61页的《最大公因数》.</p><p>教材分析</p><p>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因数的含义以及其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既是“数与代数”领域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进一步学习约分和分数四则计算的基础。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p><p>学习目标:</p><p>1、理解和掌握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并能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p><p>2、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和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渗透集合思想.</p><p>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探究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p><p>学习重难点:重点:理解和掌握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p><p>难点:能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p><p>教法学法</p><p>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和高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善于表达的特点,我设计把“启发诱导”、“情景教学”、“实验操作”、“愉快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融会贯通。力求让学生们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主动探索新知,意在把抽象的概念教学变得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同时,也让孩子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p><p>《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和记忆,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了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探索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我设计了让学生在半独立的状态下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这种学法的指导意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p><p>教学程序</p><p>依据教材特点、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p><p>环节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p><p>新课开始,用游戏引入,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复习旧知,同时也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p><p>8名学生每人都拿着一张数字卡片。听口令,手中的卡片是16的因数的同学快速跑到左边集合。待全体同学确认了是否正确后,再听口令,手中的卡片是12的因数的同学快速跑到右边集合。结果有一部分学生立即从左边跑到了右边。从而引发矛盾,“你们是16的因数,现在怎么却又跑到12的因数里面了呢?”从而导入课题——“因数和最大公因数”。</p><p>环节二“自主学习、抽象概念”</p><p>在学习“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概念,让学生自己学,并在遇到困难时在小组群体中自由自在地交流,无拘无束地讨论,独立思考、相互学习。在讨论与交流中,思维呈开放的态势,不同见解、不同观点,相互引发,在汇报交流中强化对比,选出合适方法,从而实现小组内解决问题。</p><p>最后,利用集合圈帮助学生抽象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意在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理解概念,同时也渗透了集合思想。</p><p>对于概念的描述,课程标准虽然只要求会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但是在总结、归纳、抽象概念时,应考虑从更广泛的角度上描述。不说两个数而是说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公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p><p>环节三:“小组探究、突破难点”</p><p>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本节课的难点。在学生理解和掌握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的基础上,这部分教学我大胆放手,为学生创设大量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们小组探究。学生可能会找出以下几种方法:</p><p>一是分别找出18和27的因数,再找出它们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p><p>二是先找18的因数,再从中找27的因数,进而找出它们的最大公因数;</p><p>三是先找27的因数,再从中找出18的因数,进而找出它们的最大公因数。</p><p>通过比较三种方法,让学生感受哪种方法比较简捷。如果有个别学生提出可以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找出最大公因数,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一起探讨。如果时间不足,应该对发现这方法的同学特别提出表扬和鼓励,并提议其他学生课后可以根据教材第61页的“你知道吗”小知识了解一下这种方法,下节课再一起探讨。本环节中,鼓励学生尝试多种角度思考问题,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在学生感悟、理解的基础上,由学生进行方法的最优化。</p><p>环节四“学以致用、体验成功”</p><p>我首先安排了基础练习,练习十五第1题,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p><p>其次是发展性练习。教材第61页“做一做”题目。</p><p>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发现如下规律:①成倍数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就是这两个数中较小的数。②1和其它非0自然数的最大公因数是1。③两个连续自然数(0除外)的最大公因数是1。</p><p>最后是提高练习。教材第64页第7、8题。学生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 </p><p> 练习的设计从认识到理解,再到拓展应用,逐层加深,意在扎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p><p>环节五:是“自我评价、大胆质疑”本课结束时,我抛出最后一个问题: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困惑?你对自己今天的学习做个评价好吗? 让学生自主回顾归纳所学知识内容,重构认知,也为进一步学习新知识扫除了障碍。</p><p>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的板书简明扼要地呈现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思路图。 </p><p>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p><p>18的因数:1 、 2 、3、6 、9 、18</p><p>27的因数:1 、 3 、9 、27</p><p>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设想,还有待于在实践中去完善,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予以批评指正。</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