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数学《2023以内数的认识》作业设计
<p>教材来源:</p><p>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23版</p><p>内容来源:</p><p>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p><p>主题:</p><p>第七单元“2023以内数的认识”</p><p>适合对象:</p><p>二年级一班学生</p><p>作业性质:</p><p>课后作业</p><p>设计者:</p><p>主要内容:</p><p>一、作业目标:</p><p>1、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p><p>2、使学生掌握数数的方法,知道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p><p>3、 认识计数单位“百、千”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p><p>4、能认、读、写千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p><p>5、使学生学会有条理的思考问题和就解决问题。</p><p>二、作业设计:</p><p>1、填空。</p><p>(1)、一千里面有()个百,一百里有( )个十。</p><p>(2)、从596开始,往后数5个数是( )、( )、 ( )、 ( ) 、( )。</p><p>(3)、二百二百地数数,数到一千是:二百、()百、( )百、( )百、一千。</p><p>(4)、百位的左边是()位,右边是( )位。</p><p>2、写一写、画一画。(1)、目前我国开通运营地高速铁路最高时速每小时三百五十千米。写作:</p><p>(2)、在计数器上画出来806这个数。</p><p><table class="t_table " cellspacing="0"><tbody><tr><td width="164"><strong>千百 十个</strong></td></tr></tbody></table></p><p>3、写数。</p><p>(1)、由6个百、3个十、2个一组成的数是()</p><p>(2)、由5个百和9个十组成的数是()</p><p>(3)、由1个一、2个十、7个百组成的数是()</p><p>4、估一估图中有()五角星,通过数有( )个,这个数的个位数字表示(),十位数字表示( )。</p><p><strong>三、评价标准:</strong></p><p>根据作业目标学生能达到目标中的前三项为优秀,达到其中的两项为良好。作业设计中的习题第一题能对三题,第二题能做对一题,第三题能做对两题,第四题能做对三个空为优秀。所有题目能做对一半为合格。</p><p><strong>四、评价、反馈的形式及其合理性分析:</strong></p><p>1、评价采用课堂提问形式,教师评价学习成果。</p><p>2、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p><p>3、学生小组交流,口头评价。</p><p>4、小组集中展示,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p><p><strong>五、学生完成作业情况估计或学生作业情况分析:</strong></p><p>此次作业设计学生自主完成作业估计有90%以上的人可以完成,但个别题目如第一题的(4)百位的左边是()位,右边是( )位,学生容易出错。出错原因二年级孩子年龄小判断左右准确度不够。通过作业有一定的难度,给各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自我学习的检查。</p><p><strong>六、补救或改进措施:</strong></p><p>此次作业设计是针对学生学习完第七单元的《千以内的认识》的第一课时。作业更基于例题为准,作业在形式上有点单一。在教师评讲或者提问时会照顾不到个别学生的做题情况,针对这一点老师要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多关注学困生,必要时降低难度或要求。给学生自信,达到作业目标中的前三项目标为优秀。最终作业的目的要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相结合,让优者更优,弱者转强。</p><p><strong>《2023以内数的认识》作业设计说明</strong></p><p>学生学情分析:</p><p>此节课内容是学生在学习过20以内加减、100以内数的认识之后,掌握了百以内的计数单位名称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能够明确“满十进一”的计数方法,能体会到数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本节课作业设计是在学习完《千以内数的认识》,根据学习目标制定本节课作业目标。</p><p>设计理念:</p><p>本节作业设计首先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利用学生最近知识发展区,通过前期“百以内数的认识”的学习的基础,利用知识的迁移体会、认识千这个计数单位,认识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p><p>其次能结合生活生产工作实际进行估计,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p><p>最后使学生学会有条理的思考问题和就解决问题。</p><p>设计目的:</p><p>通过此次作业的学习使学生学会数学的中大数认识的数学模型,打牢基础知识,更轻松愉悦的学习数学,用数学。学会有条理的思考问题和就解决问题。</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