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14 16:23:10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时间的计算》教案教学设计

<p></p><p>教案设计</p><p>设计说明</p><p>针对《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学段目标,结合教材求经过时间的问题,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并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p><p>1.明确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使学生分清时刻与时间段。</p><p>学生已经对时、分、秒具有一定的感性体验,能正确认读几时几分几秒,因此在教学例1的过程中,注重让学生牢牢记住已经掌握的相邻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同时让学生通过具体生活情境理解时刻与时间段的区别。</p><p>2.借助直观模型,帮助学生解决问题。</p><p>由于时间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借助钟面模型,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钟面,帮助学生理解经过的时间,然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交流探究找到解题方法,即“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p><p>课前准备</p><p>教师准备PPT课件、钟表</p><p>学生准备钟表模型</p><p>教学过程</p><p>⊙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出示PPT课件)</p><p></p><p></p><p>1.出示复习题。</p><p>(1)钟面上有()个小格,每两个数之间有()个小格。</p><p>(2)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秒针走1圈是()分钟。</p><p>(3)1时=()分</p><p></p><p>(4)1分=()秒</p><p>2.出示古诗:“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p><p>(1)交流:这是一首描述什么的古诗?你是怎么知道的?</p><p>(2)小结:这是写珍惜时间的诗句,光阴就是时间。</p><p>3.揭示课题:时间的计算。</p><p>⊙探究新知</p><p>1.学习例1。</p><p>2时=()分</p><p>想:1时是60分,2时是60分加60分,即120分。</p><p></p><p>做一做。</p><p>(1)5时=()分,怎么想?[用5个60连加的方法;也可以这样想:在120分的基础上再加3个60分,即120+180=300(分)]</p><p>(2)()时=240分</p><p>(3)3分=()秒</p><p></p><p>(4)4分=()秒</p><p>设计意图:例1比较简单,让学生自主探究算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p><p>2.时间的计算。</p><p>(1)创设情境。</p><p>引导学生思考:你早上几时离家,几时到校呢?</p><p>(课件出示例2情境图)</p><p>请同学们讨论并提出数学问题。(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p><p>(2)讨论算法。</p><p>师:大家这么快就知道是15分钟,你是怎样计算的?请把你的计算方法讲给组里的同学听。(小组讨论)</p><p></p><p>预设生1:数钟面上的大格,分针走了3个大格,是15分钟。</p><p>生2:数小格,15个小格是15分钟。</p><p>生3:45-30=15(分)</p><p>师:计算时,在同一个小时内,我们只要用分钟相减来求经过的时间就可以了。这么多的算法,你最喜欢哪一种呢?说说你的理由。</p><p>(学生汇报)</p><p>师小结:刚才同学们计算的这道题中,几时离家,几时到校,这里的几时我们叫做“时刻”。而刚刚大家计算的经过时间,我们叫做“时间段”。时刻,只要看钟表就可以知道,而时间段是要经过计算得出的。以后计算时间段,也就是计算经过的时间,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p><p>(3)情境练习。</p>出示教材5页“做一做”。学生独立解决,同桌交流算法。设计意图:时间的计算这部分知识有一定的难度,本部分教学采用学生喜欢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化难为易,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在计算的过程中不必要求学生统一使用一种算法,体会算法的多样化。<p></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时间的计算》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