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14 16:23:07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观察物体(立体)》教案教学设计

<p></p><p>第2课时观察物体(立体)</p><p>上课解决方案</p><p>教案设计</p><p>设计说明</p><p>1.观察体验,积累经验。</p><p>学生的空间观念不是凭空而生的,而是需要在现实生活中不断积累经验,逐步培养和发展的。为了让学生初步体会到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立体图形,所观察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教学设计以观察活动为基础,让学生多次观察立体图形,逐步积累经验,使学生的思维从平面转换到立体。2.联系生活,实践运用。</p><p>生活是现实的、丰富的,数学是抽象的,如果不把两者联系起来,学生必然感到枯燥乏味。本节课创造了大量的条件,让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实际生活,培养了学生观察立体图形的能力,建立了初步的空间观念,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p><p>课前准备</p><p>教师准备PPT课件学情检测卡</p><p>学生准备若干个立体图形</p><p>教学过程</p><p>⊙联系生活,激趣引入</p><p>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拍照吗?老师这儿有两张照片,你们知道拍的是谁吗?(在屏幕上依次播放两张分别从前、后拍摄的照片,让学生进行辨认)</p><p></p><p></p><p>生:老师。</p><p>师:你们是怎么认出是老师的呢?</p><p>师:为何同一个人照片却不同呢?</p><p>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人物——“老师”引入,设疑“为何同一个人,照片却不同”,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从而对上节课的旧知进行巧妙的复习。让学生深入体会“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的道理。</p><p>⊙实践观察,合作探究</p><p>1.教学教材69页例2。</p><p>(1)观察长方体。</p><p>师:拿出老师为大家准备好的长方体,放在桌子上的中间处,以小组为单位,分别从上面、前面、后面、左面和右面进行观察。</p><p>①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小组内交流:说说你是从哪个方向观察的,观察到的是什么形状,并画出来。</p><p>②组织学生展示图画并汇报分别是从哪个方向观察到的。(学生分别从上面、前面、后面、左面、右面观察长方体)</p><p></p><p>③学生交换方向进行观察,再次交流,建立表象。</p><p>(2)观察正方体、圆柱和球。</p><p>师:用同样的方法观察一下正方体、圆柱和球,在小组内交流后把观察的结果告诉大家。</p><p>生1:我们小组从正方体的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形状都是正方形。</p><p>生2:圆柱从上、下两个面观察到的是圆,从正面和侧面观察到的都是长方形。</p><p>生3:球无论从哪个方向观察,观察到的都是圆。</p><p>(组织学生交流、总结)</p><p>师:通过从不同的方向观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你们发现了什么?</p><p>(各组交流后,学生汇报,互相补充)</p><p>师小结:由此看来,上一节课的结论,同样适用于今天的学习: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p><p>2.教学教材69页例3。</p><p>师:看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这个立体图形是我们学过的,它可能是什么?</p><p></p><p>(小组讨论、交流后,汇报)</p><p>生1:可能是正方体,因为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p><p>生2:可能是长方体,因为特殊的长方体有两个面是正方形。</p><p>师:说得很对,仅仅有一个面是正方形,我们不能确定它究竟是什么立体图形,只能推断它可能是什么立体图形。</p><p>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立体图形,通过观察和交流,强化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到的形状的特征,帮助学生建立表象,体会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p><p>⊙巩固练习</p><p>师:一个立体图形从正面看到的形状是圆,请大家想一想,它可能是什么立体图形?如果从正面看到的形状是长方形,它可能是什么立体图形?</p><p>学生分组合作完成,代表汇报,集体订正。</p><p>⊙课堂总结</p><p>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p><p>⊙布置作业</p><p>教材71页5题。</p><p>板书设计</p><p></p><p>观察物体(立体)</p><p> </p><p></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观察物体(立体)》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