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小数加减法》说课稿
<p>一.教材分析</p><p>这一节课的学习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学生初步理解了小数的含义,会读、写简单的小数,并会比较小数的大小的基础上来学习的,信息窗的情境图分为两部分,分别呈现了厨房和卧室的一角。厨房里有灶室、锅、抽油烟机等物品;卧室里有桌子、椅子、书橱等家具,每幅图的下面都附有数据说明。拟让学生在感受布局协调的同时,了解设计上的科学性,由此引入对小数加、减法的学习。学好这节课的知识,对今后进一步的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p><p>二.教学目标</p><p>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小数加减法在本单元的地位和作用,结合三年级学生年龄的特点,我从以下三个角度制定教学目标:</p><p>1.知识目标: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探索简单的小数加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p><p>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操作,培养学生观察、判断、合作、探究等思维能力。</p><p>3.情感目标:在合作探索的学习活动中,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p><p>三.教学重,难点</p><p>重点: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p><p>难点: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p><p>四.说教法</p><p>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学生实情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为主,再加上老师的适时点拨,学生间的互相补充,评价等方式为辅,帮助学生学习,从而达到学习目标。</p><p>五、说学法</p><p>本节课,我注重了对学生以下学法的指导。</p><p>1.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p><p>借助学生常见的家居常识设置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与兴趣,让学生提出“抽油烟机距地面有多高”,“一张0.7米得书桌该配多高的椅子”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的兴趣,从而引入本节内容。</p><p>2.教师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究。</p><p>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学习中要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让学生搜集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p><p>3.重视学生解决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p><p>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前提是,是学生逐渐的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自主解决问题。</p><p>六、说程序</p><p>测量内容</p><p>灶台的高度</p><p>锅底到火口的距离</p><p>抽油烟机离灶台的距离</p><p>书桌的高度</p><p>桌椅高度差</p><p>测量结果</p><p>(一)交流信息,导入新课</p><p>谈话:课前,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项实践作业:回家实际测量一些数据,把</p><p>表格填完整(出示表格),谁来说说你的测量结果?(学生交流)</p><p>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从本课的知识点,交流情况加以评价。</p><p>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测量的数据,教师合理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愿望。</p><p>(二)提出问题、合作探究</p><p>谈话:同学们真是生活的有心人,张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一组数据(出</p><p>示信息图及数据),这些数据可都是通过科学验证得来的。</p><p>1、独立思考:读一读这些数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p><p>2、学生小组合作,根据信息,提出问题。</p><p>可能学生会提出以下问题:</p><p>(1)抽油烟机离地面有多高?</p><p>(2)灶台的高度和抽油烟机离灶台的距离一共是多少米?</p><p>(3)一张0.7米高的书桌,应该配多高的椅子?</p><p>(4)书桌高度比抽油烟机离灶台的距离高多少米?</p><p>……</p><p>根据学生汇报,教师筛选问题并板书:</p><p>抽油烟机离地面有多高?</p><p>一张0.7米高的书桌,应该配多高的椅子?</p><p>引导学生看着数学信息提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互相交流问题,激起思维碰撞的浪花,为成功解决问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p><p>三、解决问题,探究新知</p><p>1、学生根据问题,独立列出算式。</p><p>板书:0.7+0.6=0.7-0.3=</p><p>2、合作探索小数加法。</p><p>谈话:仔细观察这个算式----0.7+0.6=?你准备怎样计算?请大家先独立试</p><p>一试,再在小组内交流。</p><p>可能学生会出现如下算法:</p><p>(1)0.7米=7分米0.6米=6分米</p><p>7+6=13(分米)13分米=1.3米</p><p>(2)把小数化成分数后计算</p><p>0.7米=7/10米0.6米=6/10米</p><p>7/10米+6/10米=13/10米=1.3米</p><p>(3)竖式计算:</p><p>米分米</p><p>0.7</p><p>+0.6</p><p>1.3</p><p>组织学生交流,教师评价。</p><p>3、教学竖式计算。</p><p>引导学生关注竖式计算,讨论:这样写对不对呢?</p><p>得出:0.7米和0.6米不够一米,所以整数部分是0;根据米和分米的关系把数位对齐写出竖式。</p><p>提问:应该怎样计算?</p><p>引导学生将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迁移过来,说明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计算时是怎样想的,启发学生理解算理和算法。</p><p>思考:计算小数加法和计算整数加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p><p>小结:计算小数加法要注意什么?</p><p>观察和思考是数学学习不可缺少的,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思考,探究小数的加法,有助于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从而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和探索成功的喜悦。</p><p>4、自主探索小数减法</p><p>谈话:你能用我们计算小数加法的方法,试着做一做这道小数减法题吗?(绿点标示问题:0.7-0.3=)做完之后,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可能学生会出现和计算小数加法同样的方法,注意算法多样化)</p><p>学生汇报,自己总结,优化算法,教师重点引导理解小数减法的意义,明白算理,掌握算法。</p><p>重点讨论:得数前面的0和小数点能不能不写?计算小数减法和计算整数减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p><p>小结:计算小数减法时,应该注意什么?</p><p>迁移小数加法竖式计算的经验,先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然后集体交流,优化算法,在学生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加深学生对计算中用0占位的理解。</p><p>5、学习整数减小数</p><p>谈话:你知道1米比0.3米长多少吗?(同桌互相讨论,独立解答)</p><p>交流:10分米减3分米等于7分米,7分米就是0.7米;用竖式计算。</p><p>(对“1写成1.0”,学生可能想不到,教师可以借助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p><p>整数减小数,学生计算起来相对较难,先让他们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借助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理解算理,学生容易接受,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p><p>四、自主练习、巩固新知</p><p>1、算一算(课件出示自主练习第一题)</p><p>学生以比赛闯关的形式,进行计算,哪个小组做得快做得对获胜。</p><p>2、解决问题(自主练习第3题)</p><p>谈话:仔细观察画面,你能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吗?</p><p>学生提问题,独立解决,集体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说说是怎样想的。</p><p>采用闯关比赛、独立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巩固练习,避免计算教学的</p><p>单调与枯燥,提高了学生的计算兴趣,让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机会,进行知识的交流,情感的传递,体验成功。</p><p>3.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一直认为日常生活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并且应该从小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因此我选取了一个有趣的题来巩固所学知识,肯定能激发出学生练习的欲望,题意为:每人做几个纸团,每个纸团里写一个一位或两位小数,两人一组,将准备的纸团放在一起。每人每次从中摸出一个纸团,摸出较大数的人算两数的差,摸出较小数的人算两数的和。</p><p>我认为以这种形式出现比单纯做计算题要有趣。</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