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公开课《过河》评课稿
<p>评析</p><p>一、教材分析</p><p>(一)教材的作用</p><p>教材中创设了“过河”的情境,通过“河岸上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每只船限乘9人,需要几只船”这一问题的解决,使学生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从而掌握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p><p>本节教材是贯彻实施素质教育、充分体现新课标精神、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很好的教学载体。</p><p>(二)教学目标</p><p>知识与技能目标:</p><p>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p><p>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p><p>3、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p><p>解决问题:</p><p>在探究式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精神,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细致严谨、求实的学习习惯,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p><p>情感态度与价值观:</p><p>使学生懂得观察生活,联系实际,体验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的乐趣,感受数学美,培养热爱数学的情感,激发学生探索客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p><p>(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p><p>(1)重点:正确理解并运用小括号,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p><p>(2)难点:探索“小括号”的运用过程。</p><p>(四)教法与学法</p><p>(1)教法</p><p>启发式教学法:发扬教学民主,鼓励学生大胆实践。教师激思激疑,学生积极探究。</p><p>情景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提供丰富素材,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p><p>主体教学法:坚持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引导点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p><p>(2)学法</p><p>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要形式的探究式学习方法。</p><p>(五)教学过程</p><p>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p><p>春天到了,春暖花开,正是春游季节,(同时,电脑显示“过河”主题图。)你们看,小朋友正要去春游,他们来到河边,准备坐船到河对面。板书课题:过河。</p><p>2、探究活动</p><p>结合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找到有效信息,提出核心问题:二年级的同学过河需要几条船?</p><p>(1)自主探索。学生独立思考,尝试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p><p>(2)小组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由</p><p>(3)汇报交流。</p><p>学生说说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想法。</p><p>方法一25+29=54(人)54÷9=6(条)</p><p>方法二、25+29÷9</p><p>54÷9</p><p>=6(条)</p><p>第一种方法学生能根据提意讲明白自己的做法;第二种方法学生会利用已学知识,列出算试,但学生讲不明白这样做的原因,或许有的学生会发现这样列试计算,计算顺序会出现错误。</p><p>(4)验证。</p><p>引导学生运用“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时,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这一旧知,讨论第二种方法的正确性,交流看法,从而发现错误的存在,加深对混合运算顺序的认识。</p><p>(5)猜测,尝试。</p><p>引导学生结合图意思考:要想使“25+29÷9”这个算式符合题意,你打算怎么办?学生自由发言,鼓励学生猜一猜,尝试做一做。</p><p>(6)介绍、运用小括号。</p><p>在肯定学生猜测的基础上及时介绍小括号,学生会很自然地领会到小括号的作用。</p><p>3、巩固练习</p><p>(1)完成“做一做”中的习题。</p><p>A、同桌说说计算顺序。</p><p>B学生独立计算。</p><p>C、交流,订正答案。</p><p>(2)比一比,算一算。</p><p>16+24÷830-6÷3 (16+24)÷8(30-6)÷3</p><p>A、比较异同。</p><p>B、学生独立计算,再比较异同。</p><p>C、交流、订正答案。</p><p>4、课堂总结</p><p>学生自己谈这节课的收获和体会。</p><p>5、布置作业</p><p>完成《新课标作业设计》中本课的练习题。</p><p>2.</p><p>3.</p><p>板书设计:</p><p>过河</p><p>29+25=54(人) (29+25)÷9</p><p>54÷9=6(条) =54÷9</p><p>=6(条)</p><p>(先算小括号里面的)</p><p>二、〖点评〗</p><p>杨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注重鼓励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注重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产生学习小括号的需求;注重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能用到小括号的问题,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