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解决问题》导学案教学案
<p></p><p>第3课时解决问题</p><p>学案设计</p><p>解决问题</p><p>课型</p><p>新授课</p><p>设计说明</p><p>七巧板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拼板玩具,由七块板组成,能拼出千变万化的图案。本节课从最简单的情境入手,让学生用一套七巧板拼三角形,并比一比谁拼得多。为了让学生既体会到用七巧板拼组的乐趣,又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节课特做如下设计:</p><p>1.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p><p>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用一套七巧板进行拼组的乐趣,课堂上应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操作。这个过程既能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特征,又能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p><p>2.注重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p><p>在教学中,如何用一套七巧板拼出更多的三角形是学生面临的一个难题,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教者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加以适当引导,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然后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来验证这种方法的有效性,使学生体会到方法的重要作用,提升学生解决此类问题的能力。</p><p>课前准备</p><p>教师准备:PPT课件一套七巧板</p><p>学生准备:一套七巧板</p><p>教学过程</p><p>教学环节</p><p>教师指导</p><p>学生活动</p><p>效果检测</p><p>一、复习导入。(5分钟)</p><p>1.课件出示学过的平面图形,请学生说出它们的特征和名称。</p><p>2.导入新课:我国古代有一种拼板玩具,是由几种平面图形组成的,你们想知道它是什么玩具吗?</p><p>1.辨认课件出示的各种平面图形,回忆这些平面图形的特征,一一说出这些平面图形的名称。</p><p>2.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测并在小组内交流,明确这种玩具是“七巧板”。</p><p>1.填序号。</p><p></p><p>正方形有()</p><p>长方形有()</p><p>三角形有()</p><p>平行四边形有()</p><p>二、动手操作,探究拼组三角形的方法。(20分钟)</p><p>1.组织学生观察桌面上的七巧板,思考:七巧板由几块板组成?每块板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哪种形状的板最多?</p><p>2.课件出示例3:用一套七巧板拼三角形,看谁拼得多。引导学生交流题意。</p><p>3.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任意选择七巧板中的图形进行拼组。</p><p>4.(1)组织学生交流拼组的方法。</p><p>(2)统计学生的拼组方法。</p><p>(3)引导学生明确:在拼三角形时可以用两个图形拼,也可以用三个图形拼;可以只用一种图形拼,也可以用多种图形拼。</p><p>5.组织学生拼出更多不重复的三角形。</p><p>6.组织学生按照刚刚总结出的方法再拼一次,看能否拼出更多不重复的三角形。</p><p>7.小结:要拼出更多不重复的三角形,可以从所用图形最少的情况入手,逐渐增加图形的数量,有序操作。</p><p>1.观察七巧板,明确七巧板由七块板组成,其中包括5个三角形、一个正方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p><p>2.读题,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p><p>3.小组合作或独立操作拼三角形。</p><p>4.说出自己拼组的方法。</p><p>生1:用两个大三角形能拼成一个新三角形。</p><p>生2:用两个小三角形能拼成一个新三角形。</p><p>生3:用两个小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能拼成一个新三角形。</p><p>……</p><p>5.先用两个图形拼,再用三个图形拼,依次增加图形的个数。</p><p>6.分组合作,再拼一次,组员探讨各种拼法,组长记录每一种拼法,避免重复。</p><p>7.在头脑中整理解决问题的过程,记忆解决问题的方法。</p><p>2.填一填。</p><p></p><p>(1)七巧板中有()个正方形,()个三角形。</p><p>(2)3号板是()形。</p><p>(3)()号板和()号板完全相同;()号板和()号板完全相同。</p><p>3.连一连。</p><p></p><p>三、巩固练习。(10分钟)</p><p>按要求完成操作。</p><p></p><p>(1)用4号、5号、6号板能拼成一个()形。</p><p>(2)用3号、4号、6号板能拼成一个()形。</p><p>(3)()号板和()号板能拼成一个正方形。</p><p>明确题目要求后动手操作,然后完成填空。</p><p>4.填空。</p><p></p><p>(1)上图是一套七巧板,在这套七块板中,最大的是()号板和()号板,最小的是()号板和()号板。</p><p> (2)用最大的两块板可以拼成一个()形或一个()形。</p><p>四、全课总结。(5分钟)</p><p>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p><p>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p><p>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