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14 16:22:43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教案设计

<p></p><p>教案设计</p><p>设计说明</p><p>本设计注重让学生经历“观察算式——回忆运算顺序——规划计算步骤——按顺序进行计算——反思并积累体会”的过程,一方面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解题思路和过程,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理解运算顺序规定的合理性。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运算顺序,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p><p>1.注重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解题思路和过程。</p><p>由于学生有了一定的用两步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础,因此本设计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唤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组织学生充分表述解题的思路,在学生理解了“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的基础上,结合分步算式与综合算式帮助学生理解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p><p>2.通过设置冲突引导学生理解运算顺序规定的合理性。</p><p>在引导学生解决例2时,仍然注重让学生用语言表述解题思路,再列出算式。由于例2含有两级运算,因此学生列出的算式会呈现几种不同情况,由学生的解答入手,抓住冲突,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讨论,进一步体会规定保证结果唯一及追求数学表达简洁的目的,使学生深入理解运算顺序规定的合理性。</p><p></p><p></p><p>课前准备</p><p>教师准备PPT课件</p><p>教学过程</p><p>⊙复习旧知,引入新课</p><p>1.出示计算题。</p><p>(1)用竖式计算:45+37=90-48=</p><p>(2)指名板演,并说出用竖式计算加法和减法时应注意什么。</p><p>2.出示口算题。</p><p>(1)口算下面各题。</p><p>2+4+3=30+40+20=2+30+5=</p><p></p><p>70-30-20=17-7-5=14-9-2=</p><p>(2)引导学生思考:连加、连减算式要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p><p>3.引入新课。</p><p>师:我们已经掌握了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那么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又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p><p>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下一环节学习同级的混合运算奠定基础。</p><p>⊙自主探究,总结同级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p><p>1.出示教材47页例1主题图。</p><p></p><p>(1)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主题图,说一说图中的同学们在做什么。</p><p>(学生观察,互相交流)</p><p>(2)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p><p>(全班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数学信息)</p><p>2.引导学生思考:要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必须要知道什么条件?</p><p>3.引导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式解答。</p><p>4.全班讨论、交流计算方法。</p><p>(1)小组讨论这道题的计算方法。</p><p>(2)每组派代表展示算法,并汇报计算方法。</p><p>预设</p><p>生1:因为要求阅览室下午有多少人,就要先求中午时阅览室有多少人,所以先列式计算53-24=29(人),中午有29人,再加上下午来的38人,就可以求出下午一共有29+38=67(人)。</p><p></p><p>生2:要求阅览室下午有多少人,要先求中午时阅览室有多少人,再加上下午来的人数,就是下午阅览室的人数,列综合算式是53-24+38=67(人)。</p><p></p><p>(3)引导学生比较两种解法,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汇报。</p><p>预设</p><p>生:不同点是第一个算式是分步计算;第二个算式是综合算式。相同点是都先算减法,再算加法。</p><p>(4)引导学生根据题意组内说一说为什么先算减法,后算加法。</p><p>5.引导学生根据题意理解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p><p>6.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时,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