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教案设计
<p></p><p>教案设计</p><p>设计说明</p><p>1.鼓励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求商的方法。</p><p>只有经历“从头到尾”的探究过程,学生才有可能真正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道理。因此,本设计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先动手分一分,并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及结果,为学生自主探究创造条件。再进一步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如果不用分一分的方法,还可以怎样算出商?”,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在学生交流了几种不同的方法后,重点指出可以用乘法口诀求商,更加简便准确,让学生明确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先进性。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去解决例2,加深学生对“用乘法口诀求商”这一方法的理解。</p><p>2.利用直观模型沟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理解算理,形成算法。</p><p>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对求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必须经历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因此,本节课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对照直观图写出3×()=12,通过探索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沟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理解求商的思路,掌握求商的方法。</p><p></p><p></p><p>课前准备</p><p>教师准备PPT课件</p><p>教学过程</p><p>⊙创设情境,自主探究</p><p>1.(课件出示教材18页例1情境图,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故事)弄清题意,运用平均分的知识解决问题。</p><p>(1)引导学生看图并思考:猴妈妈可以给几只小猴分桃?</p><p>(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并说一说分的过程。</p><p>(3)小组合作,交流分的方法并列出除法算式。</p><p>2.小组合作,探究方法。</p><p>(1)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分一分知道了可以分给4只小猴。如果我们不动手分,还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12÷3的商是多少。</p><p></p><p>(2)小组合作,探究解题方法。</p><p>(3)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p><p>预设</p><p>生1:用12依次减3,4次正好减完。</p><p>生2:1只小猴分3个,2只小猴分6个……依次累加,4只小猴正好分12个。</p><p>生3:12÷3等于几,就是求12里面有几个3,因为3乘4得12,所以12里面有4个3。</p><p></p><p>3.揭示课题:同学们的方法都非常好,尤其是第三种方法,想3乘几得12,可以用乘法口诀“三四十二”来解决,更加简便准确。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板书课题: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p><p>4.引导探究,教学例2。</p><p>(1)课件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读题、审题并思考: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p><p>(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p><p></p><p>(2)引导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p><p>(3)学生根据收集到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教师随之板书。</p><p>①每屉装4个包子,装了6屉,一共有多少个包子?</p><p>②一共有24个包子,每屉装4个,可以装几屉?</p><p>③一共有24个包子,平均分装在6屉里,每屉装几个?</p><p>(4)引导学生列式解决问题,说一说算式的含义。</p><p>(学生列出算式:4×6,24÷4,24÷6)</p><p></p><p>(5)学生列出算式后,引导学生思考:每个算式的结果是多少?你们是怎么算的?</p><p>(6)学生汇报结果及计算方法。</p><p>(用乘法口诀计算)</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