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14 16:22:43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平均分》教案设计

<p></p><p>教案设计</p><p>设计说明</p><p>布鲁纳的多元表征理论表明,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有多种方式,多种方式之间建立起联系,才能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因此,本节课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用数学语言描述平均分,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含义的理解。</p><p>1.注重指导学生用语言描述平均分,实现“多元表征”的统一。</p><p>本设计鼓励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对比,发现“平均分”的特点,继而亲手进行平均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最后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述平均分的结果,达成动作表征到语言表征的转化,理解平均分的含义。</p><p>2.关注平均分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过程与方法的多样化。</p><p>教学中鼓励学生动手分一分,并在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平均分,让学生经历用多样化的分法进行平均分的过程,加深对平均分的含义的理解和掌握。</p><p>课前准备</p><p>教师准备PPT课件</p><p>学生准备糖果各种形状的卡片若干张</p><p>教学过程</p><p>⊙创设情境,激发兴趣</p><p></p><p></p><p>课件出示情境图:明天是个好天气,学校决定组织同学们去参观科技园。听到这个好消息,二(1)班的学生可高兴啦,他们为明天的参观科技园准备了许多好吃的,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都有哪些食品。请同学们一起来分一分这些食品吧!</p><p>⊙动手操作,学习新课</p><p>1.教学教材8页例1,经历平均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p><p>(1)自由分糖果。</p><p>各组学生动手把6颗糖果分成3份,然后汇报结果。</p><p>分法一:第一份和第二份都是1块,第三份是4块。</p><p>分法二:第一份是1块,第二份是2块,第三份是3块。</p><p>分法三:三份都是2块。</p><p></p><p>(2)理解平均分。</p><p>①学生看图并汇报观察到的结果,引导学生了解分法的多样化。</p><p>②引导学生对比这三种分法,明确哪一种更公平,并说明理由。</p><p>(第三种分法更公平。因为第三种分法每份都同样多,不会出现争议。)</p><p>(3)教师小结:把一些物品分成若干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板书课题)</p><p>(4)反馈练习。</p><p>①引导学生独立完成教材8页1题,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判断的。</p><p>预设第一种分法和第四种分法是平均分,因为第一种分法的每份都是3块,第四种分法的每份都是4块,所以是平均分。其他的分法不是每份都同样多,所以不是平均分。</p><p>②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教材8页2题,然后把这句话补充完整,并说一说你是怎么知道结果的。</p><p></p><p>预设一共有16片枫叶,每4片一份,平均分成了4份。我是先数每份有4片,再数有4份,然后用乘法计算,算式是4×4=16(片)。</p><p>③通过刚才分糖果,大家知道了什么是平均分,谁再来说一说?</p><p>预设把一些物品分成若干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p><p>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什么是平均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认识平均分的含义。</p><p>2.教学教材9页例2,掌握平均分的方法。</p><p>(1)组织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拿出18个小圆片,动手分一分,然后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p><p></p><p>(2)汇报分法。</p><p>分法一:先每份分1个小圆片,然后每份再分1个,直到把18个小圆片分完,每份分了3个。</p><p>分法二:每份先分2个,然后每份再分1个,正好分完,每份分了3个。</p><p>分法三:每份分3个,正好一次就平均分成了6份。</p><p>(3)学习表述平均分。</p><p>出示例2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小朋友是怎样分的,再看看图中是怎样表述分的结果的,然后引导学生按“把()平均分成()份,每份是()”的形式说一说分的结果。</p><p></p><p>(4)反馈尝试:完成教材9页“做一做”,巩固平均分的方法,然后汇报。</p><p>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体会分法的多样化,学会平均分的方法。同时让学生学会用语言表述平均分的结果,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有效结合,加深对平均分含义的理解。</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平均分》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