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设计
<p></p><p>教案设计</p><p>设计说明</p><p>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二年级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在生活中虽然接触过质量单位,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茫然。根据这一特点,本设计从生活情境入手,激活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体会学习质量单位的必要性。同时通过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亲自去感受1克和1千克这两个质量的实际“大小”,从而使学生正确掌握质量单位间的进率。</p><p>1.在生活情境中感悟“克”和“千克”的存在形式,体会学习质量单位的必要性。</p><p>课前布置学生分别准备重50克、100克、500克、1千克的四样物品,让学生深入生活,到超市进行调查。在选择、购买商品的过程中,发现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的质量,拓宽了学生学习、体验的空间,拉近了“克”“千克”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充分了解到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从而体会学习质量单位的必要性。</p><p></p><p></p><p>2.在活动中建构“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培养测量意识。</p><p>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质量实际有多重,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学生感兴趣的实践活动,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充分认识克和千克,感受1克和1千克质量的轻重,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使学生充分享受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成功喜悦。同时通过对天平和秤的认识,使学生体验测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测量意识。</p><p>课前准备</p><p>教师准备PPT课件天平一枚2分硬币一支笔一块橡皮两袋重500克的盐、一袋重1千克的面条等实物</p><p></p><p>学生准备一枚2分硬币分别重50克、100克、500克、1千克的四样物品</p><p>教学过程</p><p>⊙课前调查,了解信息</p><p>1.课前布置学生深入生活,到市场、超市等场所调查、采集信息。</p><p>2.调查内容:常用的质量单位有哪些?</p><p>3.初步了解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秤。</p><p>⊙创设情境、关注质量</p><p>1.请两位同学举起质量不同的两袋物品给大家看,其他同学注意观察这两位同学的动作和表情,你发现了什么?</p><p>(举较重物品的同学很吃力……)</p><p>师:物体有轻重之分,要表示物体有多重,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呢?</p><p></p><p>(克、千克……)</p><p>师:表示物体有多重,在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是克和千克,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们。</p><p>(板书课题:克和千克的认识)</p><p>2.学生介绍自己见过的秤。</p><p>(课件出示相关图片)</p><p>设计意图:巧妙利用“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很自然地引入到克和千克的学习中。</p><p>⊙操作实践,形成概念</p><p>1.认识“克”。</p><p>(1)借助生活中的物品认识克。</p><p>(出示三样物品:2分硬币、一支笔、一块橡皮)猜测哪样物品的质量是1克。</p><p></p><p>(学生自由猜测,师用天平称量验证)</p><p>①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p><p>②演示利用天平称一枚2分硬币的过程。</p><p>得出:一枚2分硬币重约1克。</p><p>③克用字母“g”表示。</p><p>[板书:克(g)]</p><p>(2)掂一掂,感知1克。</p><p>师:请大家取出一枚2分硬币,放在手心掂一掂,闭上眼睛感受一下1克有多重。</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