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商末尾有0的除法》导学案设计
<p><table cellspacing="0"><tbody><tr><td width="83"><p>课题</p></td></tr></tbody></table></p><p>商末尾有0的除法</p><p>课型</p><p>新授课</p><p>设计说明</p><p>1.留出思考空间,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p><p>问题意识是一种探索意识,是创造的起点。学生有问题才会有思考,有思考才会有发展。教学例7时,让学生认真读题,理解题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p><p>2.充分发掘学生自主探索新知的能力。</p><p>小学数学教学应该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设计在教学例7(1)时,先让学生自己列式,再用竖式计算。使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在教学例7(2)时,先引导学生思考除到被除数的十位正好除尽,个位不够商1时怎么办。让学生探索不够商1,用0占位的道理。</p><p>课前准备</p><p>教师准备:PPT课件</p><p>教学过程</p><p>教学环节</p><p>教师指导</p><p>学生活动</p><p>效果检测</p><p>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4分钟)</p><p>1.同学们,你们喜欢跳绳吗?你们用的是长跳绳还是短跳绳?你们知道自己一分钟能跳多少下吗?</p><p>2.如果学校开展跳绳比赛,你愿意参加吗?体育老师在购买长跳绳和短跳绳时遇到了问题,你们愿意帮助他吗?</p><p>1.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互相说一说自己一分钟能跳的下数。</p><p>2.表达自己的想法。</p><p>1.笔算下面各题。</p><p>648÷6=</p><p>927÷9=</p><p>525÷5=</p><p>二、尝试探究,感悟转化。(20分钟)</p><p>1.引导学生观察教材25页例7情境图,交流从情境图中获取的数学信息。</p><p>2.课件出示例7(1),引导学生讨论解决这个问题要用到哪些数学信息并尝试列出算式。</p><p>3.组织学生笔算。</p><p>组织学生讨论交流:除到被除数的个位是“0”,且前面没有余数的解决方法。</p><p>4.引导学生对比不同的竖式,掌握简便写法。</p><p>5.课件出示例7(2),引导学生讨论解决这个问题要用到哪些数学信息并列出算式。</p><p>6.组织学生讨论交流:除到被除数的末位不够商1,且前面没有余数的解决办法。</p><p>7.组织学生观察例7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的特点。</p><p>8.鼓励学生自由交流并归纳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p><p>1.仔细观察情境图,了解到每根短跳绳5元,每根长跳绳8元。</p><p>2.分析题意,明确解决这个问题要用到“每根短跳绳5元”“650元买短跳绳”这两个数学信息,列出算式:650÷5。</p><p>3.尝试笔算,小组内交流笔算的过程,然后汇报:除到被除数的个位是“0”,且前面没有余数,就不必再除下去,因为0除以任何一个不是0的数都得0,可以直接在商的个位写0,这个0不能省略。</p><p>4.观察对比两种不同的竖式,掌握简便写法。</p><p>5.分析题意,明确解决这个问题要用到“每根长跳绳8元”“245元买长跳绳”这两个数学信息,列出算式:245÷8。</p><p>6.小组内讨论交流,根据上节课学的商中间有0的笔算除法的经验,发现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且前面没有余数,就在那一位上商0占位。被除数的个位是5,除以8不够商1,就不必再除下去,直接在商的个位写0,这个0不能省略,被除数个位上的数就是余数。</p><p>7.仔细观察这两个问题,发现这两个问题的商的末尾都有0。</p><p>8.结合笔算的过程,在小组内交流、总结计算方法:当除到被除数的十位正好除尽,而被除数个位上的数又比除数小,就不必再除,只要在商的个位写0,把被除数个位上的数落下来作余数即可。</p><p>2.把下面计算中的错误改正过来。</p><p></p><p>3.判断。</p><p>(1)227÷7的商是三位数。()</p><p>(2)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是3,除数一定是4。()</p><p>(3)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是“商×除数+余数=被除数”。()</p><p>4.大众电影院楼下有930个座位,是楼上座位的3倍,楼上有多少个座位?</p><p>三、应用新知,巩固方法。(13分钟)</p><p>1.引导学生完成教材25页“做一做”。</p><p>2.引导学生完成教材27页5题。</p><p>1.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p><p>2.观察算式,注意竖式的写法。</p><br /><p>四、课堂总结。(3分钟)</p><p>1.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p><p>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p><p>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p><br /><p>教师批注</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