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教案设计
<p></p><p>教案设计</p><p>设计说明</p><p>1.巧用多媒体,使枯燥的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p><p>《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丰富学生探索数学的视野。本设计利用多媒体,以点子图的形式演示学生的思考过程,让学生在现实问题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理解笔算算理,探讨计算方法,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提升了学生的数感。</p><p>2.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p><p>《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教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主解决“怎样用竖式计算”的问题,让学生经历学习笔算方法的过程,结合竖式讨论乘的顺序和各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及其算理,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p><p>课前准备</p><p>教师准备PPT课件</p><p>教学过程</p><p>⊙创设情境,提出问题</p><p>1.创设情境。</p><p>师:同学们爱看书吗?看书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今天,老师带同学们去探究买书中的数学问题。</p><p>2.提出问题。</p><p>出示:每套书有14本,看到这个信息,你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算式怎么列?这些算式你会算吗?</p><p></p><p></p><p>(生自由提出问题:如果买2套可以买多少本?买10套呢?)</p><p>3.引入新课。</p><p>图书室的王老师准备购进一批新书,在购书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数学问题,你们愿意帮忙解决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板书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p><p>设计意图:先通过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再通过激趣引出教学素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明白数学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p><p>⊙开放探究,得出结论</p><p>1.观察画面,提出问题。</p><p>课件出示例1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找出图中提供的数学信息,并根据图中所提供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每套书有14本,王老师买了12套。一共买了多少本?)</p><p>2.自主探究,明确算理。</p><p>(1)独立思考:这道题该怎么列式呢?(指名汇报)</p><p></p><p>(学生汇报,教师板书:14×12)</p><p>(2)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这样列式的理由。</p><p>(因为每套书有14本,王老师买了12套,就是买了12个14本书,也就是求12个14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所以列式为14×12)</p><p>(3)小组合作,探究算法。</p><p>师:那么14×12等于多少呢?你能用什么方法算出结果呢?</p><p></p><p>①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利用点子图通过圈一圈、画一画的方法尝试计算。</p><p>②引导学生汇报、交流计算结果。</p><p>方法一把12套书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套,先求出每份有多少本,列式为14×4=56(本),再求出3份一共有多少本,就是一共买了多少本,列式为56×3=168(本)。</p><p>方法二把12套书分成2份,其中1份是10套,另外1份是2套。先求出10套的本数,列式为14×10=140(本),再求出2套的本数,列式为14×2=28(本),最后把这2份的本数合起来就是一共买的本数,列式为140+28=168(本)。</p><p></p><p>(4)引导学生比较上面的两种方法,用哪种方法进行口算更简便?(方法二)</p><p>3.探究用竖式计算的方法。</p><p>(1)学生独立尝试用竖式计算,然后小组讨论笔算时乘的顺序和各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及其算理。</p><p>(2)汇报。</p><p></p><p>第一步: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2去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积的末位要和个位对齐。</p><p>第二步:再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1去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积的末位要和十位对齐。</p><p>第三步: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p><p>4.小结。</p><p>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用第二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分别去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乘到哪一位,积就写在那一位的下面,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p><p>设计意图: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经历探究笔算方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对数学知识的体验和认识。</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