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括号》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p></p><p>设计说明</p><p>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特别是在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归纳、总结上,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使学生乐想、善思、敢说,自由地思考。因此本课时从以下两点进行设计:</p><p>1.用对比促深化,培养良好的数学思考习惯。</p><p>数学思考是数学学习的核心,没有思考,学习就变成了简单的模仿和练习。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本身就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括号的作用,理解运算顺序在计算中的重要性,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个对比环节,让学生观察、思考、领悟,使得思考更加深入,思维更加有序。</p><p>2.在解决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题时,体会有序思考的作用。</p><p>数学教材有两条主线:一条是明线,即数学知识;一条是暗线,即数学思想方法。一个人受益一生的是数学思想方法。在生活中,学生会遇到很多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如果只用书本上的知识去模仿解决,是根本行不通的,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可以运用恰当的思想方法解决。在教学中,设计了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案例,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到进行有序运算的重要性。</p><p>课前准备</p><p>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堂活动卡</p><p>学生准备学情检测卡</p><p>教学过程</p><p>⊙开门见山,导入新课</p><p>我们已经学习了混合运算的不少知识,知道了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按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整数的混合运算,总结我们已经学过的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继续学习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提高混合运算的运算能力。</p><p></p><p></p><p>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导入新课,教师用简短的语言不仅唤醒了学生对混合运算的已有认知,同时也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使教和学都有了明确的目标。</p><p>⊙自主探究,学习新课</p><p>1.教学教材9页例4。</p><p>(1)出示例4:计算96÷12+4×2,说一说运算的顺序。</p><p>①先让学生说一说运算顺序(画出顺序线)。</p><p>②指名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p><p>③集体订正。</p><p>(2)教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中,只有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从左到右,谁在前先算谁;只有乘、除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从左到右,谁在前先算谁;有加、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p><p></p><p>2.教学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p><p>(1)出示课堂活动卡(见课堂活动卡)。</p><p>(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p><p>预设</p><p>小组1:我们小组通过对比发现这三道题的相同点是数相同、符号以及数的排列顺序都相同,不同之处是第一道题没有括号,第二道题含有有小括号,第三道题不仅含有小括号,而且还含有中括号,结果也不相同。结果不同的原因是算式中的括号改变了运算顺序。</p><p>小组2:我们小组发现: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p><p>小组3:我们小组发现: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p><p>3.总结、归纳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p><p>(1)我们已经学习了哪几种运算?(加法、减法、乘法、除法)</p><p>教师指出: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p><p></p><p>(2)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你能举例说明吗?</p><p>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明确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举例写出相应的算式加以说明,然后教师组织学生按小组进行汇报。</p><p>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总结:</p><p>a.只有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从左到右,谁在前先算谁。</p><p>b.只有乘、除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从左到右,谁在前先算谁。</p><p>c.有加、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p><p>d.算式中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按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进行计算。</p><p>(3)归纳总结。</p><p>总结混合运算主要的几种形式及其运算顺序。</p><p>没有括号的</p><p></p><p>设计意图:充分相信学生,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放手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观察、对比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对关键点进行疏通点拨,引导学生加深理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明确括号的作用,进而掌握正确的运算顺序。</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