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复式折线统计图》导学案设计
<p></p><p>第2课时复式折线统计图</p><p>导学案设计</p><table cellspacing="0" bgcolor="transparent"><tbody><tr><td width="85"><p>课题</p></td></tr></tbody></table><p></p><p>复式折线统计图</p><p>课型</p><p>新授课</p><p>设计说明</p><p>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主动思考。</p><p>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总是在一定问题情境中产生的,思维活动就是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设计在问题设计上注意层层递进,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中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学生经历“二图合一”的过程,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有效的分析和预测。这样,既深化了理解、巩固了学到的知识,又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操作以及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p><p>2.正确分析,大胆预测,培养统计意识。</p><p>统计活动的过程不仅包括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还包括分析数据以及根据分析的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而其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对于增强学生的统计观念、发展学生的统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本设计一方面注意突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另一方面还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结合有关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谈体会、说感受、提建议。从而使学生在分析和交流中,进一步加深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逐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p><p>课前准备</p><p>教师准备PPT课件</p><p>教学过程</p><p>教学环节</p><p>教师指导</p><p>学生活动</p><p>效果检测</p><p>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6分钟)</p><p>1.课件出示教材106页例2,引导学生读例题,谈体会。</p><p>2.课件出示例2中的折线统计图,组织学生交流从统计图中可以获取哪些数学信息。</p><p>3.导入新课。</p><p>1.读例题,谈体会。</p><p>2.观察统计图,交流从统计图中获取的数学信息。</p><p>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p><p>1.填空。</p><p>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①整理数据;</p><p>②画出纵轴和();</p><p>③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p><p>④根据()的多少描出各点,再把各点用()顺次连接起来;</p><p>⑤写出统计图的名称和制图()。</p><p>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20分钟)</p><p>1.引导学生对“怎样做才能更方便地比较出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的情况”提出建议。</p><p>2.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将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成一幅统计图。</p><p>3.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将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成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p><p>4.明确这种统计图叫做复式折线统计图,并引导学生讨论单式折线统计图与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区别。</p><p>5.组织学生观察统计图,完成教材107页统计图下面的问题。</p><p>1.讨论后,全班交流,提出建议:可以把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成一幅统计图。</p><p>2.先独立思考,然后全班交流,相互评价。迁移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经验,利用图例区分2023~2023年上海的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p><p>3.动手操作,画完后与同桌交流、互评,然后推荐代表汇报,其他人对照自己的统计图进行评价,修正自己的统计图。</p><p>4.通过思考、交流发现单式折线统计图有局限性,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更方便地比较出两组数据的变化情况。</p><p>5.观察复式折线统计图,独立思考后交流各题答案。</p><p>2.下面是甲、乙两车的行程图,仔细观察后回答下列问题。</p><p></p><p>(1)甲车的速度是()千米/时。</p><p>(2)甲、乙两车的时速之差是()千米/时。</p><p>(3)出发后半小时,两车相差()千米。</p><p>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10分钟)</p><p>1.完成教材109页4题。</p><p>2.完成教材109页5题。</p><p>1.独立解答,全班交流。</p><p>2.观察图表,找出需要的信息,说一说图意,再解题、交流。</p><br /><p>四、课堂总结。(4分钟)</p><p>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p><p>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p><p>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