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学期《复式折线统计图》导学案教学案
<p><table cellspacing="0"><tbody><tr><td width="82"><p>课题</p></td></tr></tbody></table></p><p>复式折线统计图</p><p>课型</p><p>新授课</p><p>设计说明</p><p>数学知识是有一定的规律性和逻辑性的,学生的认知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学生接受起来会比较轻松。这节课运用了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解决问题。</p><p>1.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产生矛盾冲突。</p><p>教学时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由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明确复式折线统计图产生的必要性。</p><p>2.依托旧知,突破重点。</p><p>通过与所学的单式折线统计图、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对比,探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从而使学生深切体会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p><p>课前准备</p><p>教师准备:PPT课件</p><p>学生准备:直尺</p><p>教学过程</p><p>第1课时复式折线统计图(1)</p><p>教学环节</p><p>教师指导</p><p>学生活动</p><p>效果检测</p><p>一、以旧引新。(5分钟)</p><p>1.引导学生回顾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p><p>2.组织学生读统计图。</p><p>课件出示2023年4月7~10日我国南、北两地最高气温的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并思考下面的问题。</p><p>(1)你从两个统计图中分别获取了哪些信息?</p><p>(2)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p><p>1.回顾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小组之间交流讨论,并选代表汇报。</p><p>(1)画出纵轴和横轴;(2)用一个长度单位表示一定的数量;(3)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4)再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5)写出统计图的名称和制图日期。</p><p>2.观察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小组内讨论、交流。</p><p>(1)交流、汇报从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中获取的相关信息。</p><p>(2)根据图中信息提出问题,并在组内解决。</p><p>1.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是什么?</p><p>二、探究新知。(20分钟)</p><p>1.引导学生观察2023年4月7~10日我国南、北两地最高气温的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思考如何比较南、北两地最高气温的变化情况。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p><p>2.课件出示4月7~10日我国南北两地最高气温的复式折线统计图。</p><p>组织学生观察、交流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p><p>3.组织学生观察复式折线统计图,从中获取信息。</p><p>4.组织学生根据统计图解决教材84页对应的问题。</p><p>5.再次总结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复式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表示出两组数据数量的多少、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还能反映出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p><p>1.观察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明确将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在一个统计图中表示更容易比较。</p><p>2.小组合作探究,明确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复式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表示出两组数据数量的多少、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还能反映出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p><p>3.观察复式折线统计图,小组内交流获取的信息后全班汇报,重点明确图例的作用。</p><p>4.结合复式折线统计图回答问题。</p><p>5.观察复式折线统计图,再一次明确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p><p>2.根据下面的统计图回答问题。</p><p>阳光水果超市2023年每月收入和支出情况统计图</p><p></p><p>(1)()月份收入和支出相差最少。</p><p>(2)9月份收入和支出相差()万元。</p><p>(3)全年实际收入()万元。</p><p>(4)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p><p>三、巩固拓展。(10分钟)</p><p>1.组织学生完成教材84页下面例题。</p><p>2.组织学生完成教材85页1题。</p><p>(1)从图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p><p>(2)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解答?</p><p>1.观察2023年“国庆”长假期间北京市最高和最低气温统计图,交流获取的信息。</p><p>2.(1)观察统计图,根据统计图获取信息,并在小组内交流。</p><p>(2)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例如:①2023年患龋齿的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p><p>②2023年患龋齿的女生比男生多几分之几?</p><p>提出问题后独立解答,全班交流。</p><p>3.下面是某啤酒场2023年至2023年啤酒产量情况统计图。</p><p></p><p>请根据统计图完成下面的统计表。</p><p>_________统计表</p><p></p><p>四、全课总结。(5分钟)</p><p>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组织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p><p>2.布置作业。</p><p>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p><br /><p>教师批注</p><br /><br /><br /><p>第2课时复式折线统计图(2)</p><p>教学环节</p><p>教师指导</p><p>学生活动</p><p>效果检测</p><p>一、以旧引新。(5分钟)</p><p>1.引导学生说一说复式折线统计图有哪些优点</p><p>2.引导学生说一说怎样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以及绘制时应该注意的问题。</p><p>3.引入新课。</p><p>1.小组内讨论、交流,复式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表示出两组数据数量的多少、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还能反映出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p><p>2.回顾学过的知识,思考复式条形统计图是怎样绘制的。讨论绘制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相同,只是需要用不同的图例分别表示各组数据。</p><p>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p><p>1.填空。</p><p>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p><p>(1)整理数据。</p><p>(2)画出纵轴和(),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p><p>(3)根据()的多少描出各点,再把各点用()顺次连接起来。</p><p>(4)写出统计图的名称和制图()。</p><p>二、探究新知。(20分钟)</p><p>1.组织学生探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p><p>(1)组织学生观察教材85页“试一试”中的表格,说一说获得了哪些信息。</p><p>(2)组织学生讨论:用怎样的形式来表示2023年上半年甲、乙两城市的月平均气温比较合适?</p><p>(3)组织学生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p><p>(4)引导学生总结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步骤。</p><p>2.引导学生读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获取信息。</p><p>3.组织学生根据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完成教材85页“试一试”第2个问题。</p><p>1.(1)观察表格,获取信息,小组内交流。</p><p>(2)小组合作探究表示两组数据的方法,明确: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比较合适。</p><p>(3)小组内讨论、交流,尝试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然后在小组内讨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选代表汇报。</p><p>(4)交流总结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步骤。</p><p>2.观察制作好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从中获取信息,小组内交流后汇报。</p><p>3.根据教材85页“试一试”复式折线统计图回答问题。</p><p>2.选择。</p><p>(1)()最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p><p>A.条形统计图</p><p>B.折线统计图</p><p>(2)()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p><p>A.条形统计图</p><p>B.折线统计图</p><p>(3)希望小学要统计五年级各班同学为社会做好事的数量情况,选用()比较好。</p><p>A.条形统计图</p><p>B.折线统计图</p><p>(4)表示某市一年中12个月的气温变化情况,选用()比较好。</p><p>A.条形统计图</p><p>B.折线统计图</p><p>三、巩固拓展。(10分钟)</p><p>1.组织学生完成教材86页2题。</p><p>2.组织学生完成教材86页3题。</p><p>1.独立完成统计图,然后从制作好的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并在小组内交流,对问题进行合理的推测。</p><p>2.观察统计图,然后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并在全班汇报交流。</p><p>3.下面是甲、乙两车的行程图,仔细观察后回答下列问题。</p><p></p><p>(1)甲车的速度是()千米/时。</p><p>(2)甲、乙两车的时速之差是()千米。</p><p>(3)出发后半小时,两车相差()千米。</p><p>四、全课总结。(5分钟)</p><p>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组织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p><p>2.布置作业。</p><p>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p><br /><p>教师批注</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