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体积》导学案设计
<p><table cellspacing="0"><tbody><tr><td width="83"><p>课题</p></td></tr></tbody></table></p><p>长方体的体积</p><p>课型</p><p>新授课</p><p>设计说明</p><p>《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形式。学生要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氛围中探究新知,掌握新知,并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p><p>1.自主探究,推导公式。</p><p>探究是数学学习的生命线,倡导探究性学习就是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通过探究,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关。实验推导公式这一环节,把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先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总结,归纳得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再通过比较利用公式计算的结果与摆放的小正方体数量是否一致,验证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正确性,最后利用公式解决问题。</p><p>2.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建立在自己的实践经验和主动建构之上。</p><p>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本节课利用观察发现法、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让他们在说一说、摆一摆、填一填、做一做、想一想等一系列活动中探究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p><p>课前准备</p><p>教师准备:PPT课件</p><p>学生准备:若干个体积为1厘米3的小正方体</p><p>教学过程</p><p>第1课时长方体的体积(1)</p><p>教学环节</p><p>教师指导</p><p>学生活动</p><p>效果检测</p><p>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5分钟)</p><p>1.课件出示两个体积相近的长方体。</p><p>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怎样比较这两个长方体的体积?</p><p>2.问题引入。</p><p>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计算一个较大物体的体积,还能用切割成小正方体的方法去比较吗?</p><p>3.交代新知,引入新课。</p><p>1.结合已学的与体积相关的知识,同桌之间相互交流。</p><p>方法:先把这两个长方体切割成若干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然后进行比较。</p><p>2.明确计算大的长方体的体积不能采用切割的方法,应采用更好的方法。</p><p>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p><p>1.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体积或容积单位。</p><p></p><p>一块橡皮的体积约是8()。</p><p></p><p>一瓶墨水有60()。</p><p>二、实验操作,探索新知。(20分钟)</p><p>1.课件出示三组长方体,引导学生猜想长方体的体积可能与它的长、宽、高有关。</p><p>(1)第一组:长、宽相等,高不相等。</p><p>(2)第二组:长、高相等,宽不相等。</p><p>(3)第三组:宽、高相等,长不相等。</p><p>(4)小结:引导学生通过刚才的观察对比,总结长方体的体积与什么有关。</p><p>2.小组合作探究长方体的体积公式。</p><p>(1)引导学生拼摆长方体。</p><p>(2)指导记录相关数据,完成教材41页的表格。</p><p>(3)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在填表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p><p>(4)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p><p>3.类推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p><p>(1)引导学生回顾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p><p>(2)引导学生自主推导正方体的体积公式。</p><p>(3)指导学生用字母表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教师补充:V=a×a×a=a3,a3读作a的立方或a的三次方,表示3个a相乘。</p><p>1.(1)观察第一组长方体,讨论得出:长方体的长、宽相等,高越大,体积越大。</p><p>(2)观察第二组长方体,讨论得出:长方体的长、高相等,宽越大,体积越大。</p><p>(3)观察第三组长方体,讨论得出:长方体的宽、高相等,长越大,体积越大。</p><p>(4)对比三次比较结果,初步得出结论,进行汇报: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关。</p><p>2.(1)小组合作探究,拿出若干个体积为1厘米3的小正方体摆出3个不同的长方体。</p><p>(2)填写表格。</p><p>(3)讨论长方体的长、宽、高与长方体体积的关系。①长方体的体积与摆放的小正方体的数量一致。②小正方体的数量正好是长、宽、高的乘积。③得出结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p><p>(4)用字母表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V=abh。</p><p>3.推导正方体的体积公式。</p><p>(1)正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p><p>(2)推导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因为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特殊长方体,由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可知,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p><p>(3)独立完成,用字母表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为V=a3。</p><p>2.用若干个体积为1厘米3的小正方体摆成如下的图形,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p><p>(1)</p><p>()厘米3</p><p>(2)</p><p>()厘米3</p><p>3.计算下面各立体图形的体积。(单位:分米)</p><p>(1)</p><p>(2)</p><p>4.数学活动。</p><p>活动要求:用体积为1厘米3的小正方体摆出体积是24厘米3的长方体,比一比哪组的摆法最多。</p><p>5.学校要修长50米、宽42米的长方形操场。先铺10厘米厚的三合土,再铺5厘米厚的煤渣。需要三合土和煤渣各多少立方米?</p><p>三、巩固练习。(10分钟)</p><p>1.教材42页1题。</p><p>2.教材43页7、8题。</p><p>1.小组内交流,加深对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推导过程的理解。</p><p>2.理解题意,交流解题方法后独立计算,全班订正。</p><p>6.有一块棱长是10厘米的正方体钢坯,锻造成宽和高都是5厘米的长方体钢材,求长方体钢材的长。</p><p>四、课堂总结。(5分钟)</p><p>引导学生说出本节课的收获。</p><p>回顾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总结学习方法和所学知识。C</p><br /><p>教师批注</p><br /><br /><br /><p>第2课时长方体的体积(2)</p><p>教学过程</p><p>教学环节</p><p>教师指导</p><p>学生活动</p><p>效果检测</p><p>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5分钟)</p><p>1.引导学生回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及字母公式。</p><p>2.交代新知: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一个统一的体积计算公式。</p><p>1.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回答: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即V=abh;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即V=a3。</p><p>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p><p>1.计算下面各立体图形的体积。(单位:米)</p><p>(1)</p><p>(2)</p><p>二、实验操作,探索新知。(20分钟)</p><p>1.课件出示教材42页“试一试”第1题,引导学生计算出体积。</p><p>2.引导学生观察阴影部分,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积。</p><p>3.组织学生交流长方体和正方体底面积的求法。</p><p>4.引导学生类推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计算公式及字母表达式。</p><p>1.独立计算,小组内交流计算过程和结果。</p><p>2.观察后明确:长方体或正方体底面的面积,叫作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底面积。</p><p>3.通过交流明确:长方体的底面积=长×宽,正方体的底面积=棱长×棱长。</p><p>4.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出: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为V=Sh。</p><p>2.求出下面各立体图形的底面积。(单位:厘米)</p><p></p><p>3.填空。</p><p>(1)一个长方体,长6分米,宽5分米,高3分米,它的底面积是()分米2,它的体积是()分米3。</p><p>(2)一个棱长为9米的正方体,它的底面积是()米2,它的体积是()米3。</p><p>三、巩固练习。(10分钟)</p><p>1.计算:一个长方体的底面积是25分米2,高是4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p><p>2.完成教材43页4题。</p><p>1.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计算公式独立计算,全班订正。</p><p>2.小组内交流,根据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可推出高=体积÷底面积。</p><p>4.一块长方体石料,底面积是36分米2,高是3分米,这块石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如果每立方分米石料约重8.5千克,这块石料约重多少千克?</p><p>四、课堂总结。(5分钟)</p><p>引导学生说出本节课的收获。</p><p>回顾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总结学习方法和所学知识。</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