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单位》导学案教学案
<p><table cellspacing="0"><tbody><tr><td width="83"><p>课题</p></td></tr></tbody></table></p><p>体积单位</p><p>课型</p><p>新授课</p><p>设计说明</p><p>1.注意将教材内容与直观素材进行适当的处理和整合。</p><p>教学设计首先提供充分的直观素材,利用观察、触摸、举例等活动,将三个体积单位结合起来进行对比教学,让学生感知和建立1厘米3、1分米3和1米3的空间概念,在脑海里形成认识表象,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然后回归教材,重点学习立方厘米,深化对体积单位的认识,进一步理解物体含有多少个1厘米3,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这样的设计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p><p>2.重视分层推进教学策略的运用。</p><p>先出示大小不同的积木块,通过比较体积的大小,逐步形成矛盾冲突,得出计量物体的体积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从而引出体积单位,然后分层对三个常用的体积单位进行教学。在学习立方厘米时,先出示1厘米3的正方体学具,通过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举例子等活动,建立1厘米3的表象。然后让学生利用认识1厘米3的方法在小组内自主活动,进而认识1分米3和1米3。教师最后对这三个体积单位进行对比总结,让学生从整体上加以区别。</p><p>课前准备</p><p>教师准备:1厘米3和1分米3的正方体模型、三根米尺、量杯、纸杯</p><p>学生准备:体积是1厘米3和1分米3的正方体模型、课前收集的饮料瓶、滴管、纸杯、针筒</p><p>教学过程</p><p>第1课时体积单位</p><p>教学环节</p><p>教师指导</p><p>学生活动</p><p>效果检测</p><p>一、复习旧知,自然引入。(5分钟)</p><p>1.复习旧知。</p><p>启发学生回忆体积与容积的意义,并说说自己知道哪些物体的体积或容积。</p><p>2.引入新课,交代新知。</p><p>引导学生想一想,怎样比较物体体积的大小?交代新知——体积单位。</p><p>1.回顾已学的体积、容积的知识,交流生活中的物体的体积或容积。</p><p>2.思考如何比较、计量物体体积的大小,全班交流,明确学习内容。</p><p>1.数一数,下列图形中分别包含几个小正方体?</p><p></p><p>二、操作感悟,建立概念。(20分钟)</p><p>1.感悟统一体积单位的必要性。</p><p>(1)出示大小差别比较明显的学具,引导学生比较体积的大小。</p><p>(2)出示大小差别不明显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学具,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比较体积的大小。</p><p>(3)出示两个长方体,一个由8个小正方体拼成,另一个由9个小正方体拼成(两个长方体所含小正方体的大小不同),引导学生思考能否直接比较。</p><p>(4)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才能比较出不同物体的体积?</p><p>2.认识1厘米3。</p><p>(1)出示一个1厘米3的正方体,引导学生量一量棱长,明确它的棱长为1厘米,体积是1厘米3,摸一摸,感受一下。</p><p>(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创造”1厘米3的小正方体。</p><p>(3)列举身边体积接近1厘米3的物体。</p><p>3.指导学生在小组内自学,认识1分米3和1米3。</p><p>4.小结体积单位。</p><p>5.比较1厘米、1厘米2和1厘米3,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p><p>1.(1)观察后交流体积的大小。</p><p>(2)思考后得出:可以将两个学具分割成若干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再比较小正方体的个数,从而比较出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大小。</p><p>(3)直观感受,小正方体的大小不同,无法直接比较。</p><p>(4)讨论后汇报:要想准确比较两个物体的体积,它们所含小正方体的大小(即体积单位)必须相同。</p><p>2.(1)动手操作,拿出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学具,感知1厘米3的大小。</p><p>(2)动手操作,用橡皮泥切出一个1厘米3的小正方体,小组内互评。</p><p>(3)列举身边体积接近1厘米3的物体。</p><p>3.通过自学,认识1分米3和1米3。</p><p>(1)利用学具,开展小组活动,直观感知1分米3和1米3的大小。</p><p>(2)搭建1分米3和1米3的框架,体会1分米3的物体有多大,1米3的空间可以站多少名小朋友。</p><p>4.明确: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可以分别用字母cm3、dm3、m3表示。</p><p>5.外形上分别是线段、正方形和正方体,分别用来测量长度、面积和体积。</p><p>2.下面的两个长方体都是由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摆成的,体积各是多少立方厘米?</p><p></p><p>()厘米3</p><p></p><p>()厘米3</p><p>3.填空。</p><p>(1)9个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纸盒的体积是()。</p><p>(2)一个粉笔盒的体积约是1()。</p><p>(3)用8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大正方体,大正方体的体积是()。</p><p>4.选择。</p><p>用若干个体积是1厘米3的小正方体摆成一个大正方体,这个大正方体的体积至少是()。</p><p>A.4厘米3</p><p>B.8厘米3</p><p>C.16厘米3</p><p>5.将用错的单位用横线划出来,并加以改正。</p><p>我们的教室占地面积约是60米3。老师的讲台上放着一个体积为1米3的粉笔盒。在教室的前面有一块面积是6米3的黑板。</p><p>三、巩固练习。(10分钟)</p><p>1.教材39页1题。(鼓励学生结合实例说明体积单位的大小,巩固对体积单位的认识)</p><p>2.教材39页2题。(巩固学生对体积单位实际意义的理解)</p><p>3.教材40页5题。(鼓励学生独立计算)</p><p>1.独立完成,全班订正。</p><p>2.小组内交流,尝试填一填。</p><p>3.观察、对比,并独立计算。</p><br /><p>四、课堂总结。(5分钟)</p><p>引导学生说出本节课的收获。</p><p>归纳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说一说自己的学习收获。</p><br /><p>教师批注</p><br /><br /><br /><p>第2课时容积单位</p><p>教学环节</p><p>教师指导</p><p>学生活动</p><p>效果检测</p><p>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5分钟)</p><p>1.复习旧知。</p><p>引导学生回忆:(1)什么是物体的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2)什么是物体的容积?</p><p>2.引入新知。</p><p>引导学生思考:容积单位有哪些?(板书课题)</p><p>1.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并对体积和容积的相关内容进行回顾、整理。</p><p>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p><p>1.在()里填入合适的单位名称。</p><p>(1)1个手指尖的体积大约是1()。</p><p>(2)1个粉笔盒的体积大约是1()。</p><p>(3)1个洗衣机包装箱的体积大约是1()。</p><p>二、操作感悟,建立概念。(20分钟)</p><p>1.认识容积单位。</p><p>课件出示各种饮料瓶,并说明在生活中要计量液体的体积,一般要用升和毫升作单位。</p><p>2.看一看。</p><p>根据教材中一些常见的实物,引导学生感知升和毫升的实际大小。</p><p>3.动手操作,感知1升和1毫升的实际大小及它们之间的关系。</p><p>(1)感知1升的实际大小。</p><p>试一试:1升水能倒满几个相同的普通纸杯?</p><p>(2)组织学生操作感知1毫升的实际大小。</p><p>(3)介绍1升和1毫升之间的关系:1升=2023毫升。</p><p>1.观看课件,认识容积单位升(L)和毫升(mL)。明确容积较大时用升,容积较小时用毫升。</p><p>2.通过阅读教材感知升和毫升的实际大小。</p><p>3.(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操作,感知1升的实际大小。</p><p>(2)进行操作:用针筒吸1毫升的水,看看1毫升的水在针筒里有多少;把1毫升的水滴在手心上,数数能滴多少滴;试一试几毫升水能装满1汤匙。通过这些方法从视觉上和触觉上感知1毫升的实际大小。</p><p>(3)了解1升和1毫升之间的关系:1升=2023毫升。</p><p>2.判断。</p><p>(1)一瓶可口可乐的容积是360厘米3。()</p><p>(2)35分米3的纸箱和35分米2的纸板一样大。()</p><p>(3)冰箱的容积是180毫升。()</p><p>(4)用钢笔吸墨水,一次大约能吸1~2升墨水。()</p><p>3.王刚喝水的杯子的容积大约是200毫升,如果他喝了1.6升水,那么他至少喝了多少杯水?</p><p>三、巩固练习。(10分钟)</p><p>1.教材40页3题。</p><p>2.教材40页4题。(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p><p>3.教材40页6题。(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体积、容积单位实际意义的理解)</p><p>1.独立完成后,全班订正。</p><p>2.小组内交流,尝试填一填。</p><p>3.小组内交流,体会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的不同之处。</p><p>4.填空。</p><p>8升=()分米3</p><p>()厘米3=6毫升</p><p>3厘米3=()毫升</p><p>四、课堂总结。(5分钟)</p><p>引导学生说出本节课的收获。</p><p>归纳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说一说自己的收获。</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