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除法(二)》教案设计
<p></p><p>设计说明</p><p>《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本节课以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为主,采用情境教学法。先通过分月饼来导入新知,再通过实例验证,自己总结归纳出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验证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如下特点:</p><p>1.注重对算理的探究。</p><p>探究算理是计算教学的根本。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借助除法的意义和直观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与思考,发现整数除以整数(0除外)与整数除以分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初步体会“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与“乘这个数的倒数”之间的联系。这样不仅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理解分数除法意义的机会,还教会了学生一种学习的方法,即分数除法的意义可以联系整数除法的意义进行学习。</p><p>2.突出自主探究的过程。</p><p>《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本节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究计算方法,再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不同的计算方法。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经历独立探究、小组探究的过程,还可以使学生对“整数除以分数”的算理和算法的理解更深刻。</p><p>课前准备</p><p>教师准备PPT课件</p><p>学生准备圆形纸片</p><p></p><p></p><p>教学过程</p><p>第1课时分数除法(二)(1)</p><p>⊙创设情境,导入新课</p><p>有4张饼,平均每人得到了2张;还是同样的4张饼,平均每人得到了1张。你能猜出两次分别是几个人分的饼吗?你是怎么想的?</p><p>设计意图:以猜一猜的形式导入新课,生动地呈现例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p><p>⊙合作交流,探究新知</p><p>1.初步探究计算方法。</p><p>(1)课件出示教材57页上面例题。</p><p>(2)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前两个小题,明确数量关系。</p><p></p><p>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p><p>每2张一份,可分成几份?4÷2=2(份)</p><p>每1张一份,可分成几份?4÷1=4(份)</p><p>(3)组织学生讨论后,明确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p><p>①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用圆形纸片代替饼,画一画,分一分,完成填空,并汇报自己的分法。</p><p>生1:我把每个圆都平均分成2份,一共可分成8份,可以用算式4÷=4×2=8(份)来表示。</p><p></p><p>生2:我把每个圆都平均分成3份,一共可分成12份,可以用算式4÷=4×3=12(份)来表示。</p><p>②观察算式,明确计算方法。</p><p>组织学生观察下面两个算式,交流自己的发现。</p><p>4÷=4×2=84÷=4×3=12</p><p></p><p>小结:一个数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p><p>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利用学具,独立完成整数除法的计算,明确题中的数量关系;借助画一画、分一分的方法完成除法到乘法的转化。通过自主观察、小组讨论交流,真正理解一个数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的计算方法。</p><p>2.进一步巩固计算方法。</p><p>(1)出示教材57页中间例题的表格。</p><p>(2)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前两行,讨论、交流表格中各项的意义和计算方法。</p><p>(3)组织学生填写表格。</p><p>(4)讨论:从表格“算式”一栏,你发现了什么?</p><p>(一个数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p><p>3.算一算,巩固计算方法。</p><p>(1)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教材57页下面例题。</p><p></p><p>(2)汇报交流,说明计算时需要注意的事项。(能约分的要约分)</p><p>⊙巩固练习,提升反馈</p><p>完成教材58页3题,集体订正。</p><p>⊙课堂总结</p><p>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p><p>⊙布置作业</p><p>教材58页1、2题。</p><p>板书设计</p><p>分数除法(二)(1)</p><p>4÷=84÷=12</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