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14 16:21:40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反比例》导学案设计

<p><table cellspacing="0"><tbody><tr><td width="79"><p>课题</p></td></tr></tbody></table></p><p>反比例</p><p>课型</p><p>新授课</p><p>设计说明</p><p>本节课教学的内容是反比例。鉴于在研究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意义时存在一定的共性,且正比例和反比例是学生今后学习函数的重要基础,本节教学设计有如下特点:</p><p>1.重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p><p>正比例和反比例是刻画变量之间关系的两个重要模型,它们的概念虽然不同,但在知识上有内在联系,因此在对比中学习反比例更利于学生对反比例概念的理解。</p><p>2.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p><p>教学中,首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逐渐活跃,然后通过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填写数据、总结等,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初步了解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对应关系。</p><p>3.重视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p><p>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共同探讨“路程一定时,速度和时间两个量的变化规律”,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得到启示,充分体会到反比例的规律,理解反比例的意义。</p><p>课前准备</p><p>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p><p>教学过程</p><p>第1课时反比例的认识</p><p>教学环节</p><p>教师指导</p><p>学生活动</p><p>效果检测</p><p>一、复习铺垫。(6分钟)</p><p>1.组织学生复习正比例的知识。</p><p>(1)说一说什么是成正比例的量。</p><p>(2)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p><p>①文具盒的单价一定,购买文具盒的总价和个数。</p><p>②一袋大米的质量一定,吃了的质量和剩下的质量。</p><p>(3)说出每时加工零件数、加工时间、加工零件总数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什么条件下,其中的两个量成正比例?</p><p>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p><p>1.自主复习、交流。</p><p>(1)两个相关联的量,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在变化过程中,两个量的比值相等,我们就说这两个量成正比例。</p><p>(2)小组内交流、讨论,集体订正。</p><p>①文具盒的单价一定,购买文具盒的总价和个数成正比例。</p><p>②一袋大米的质量一定,吃了的质量和剩下的质量不成正比例。</p><p>(3)加工零件总数÷加工时间=每时加工零件数。即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p><p>工作时间(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总量和工作效率(工作时间)成正比例。</p><p>2.认真倾听,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p><p>1.判断。</p><p>(1)同时同地,竹竿的高和竿影的长成正比例。()</p><p>(2)同一种物体的体积和质量成正比例。()</p><p>(3)正方体的棱长和体积成正比例。()</p><p>(4)一条公路的总长度一定,已修的长度和没修的长度成正比例。()</p><p>(5)一个人的年龄和识字量成正比例。()</p><p>(6)全班人数一定,出勤人数和出勤率成正比例。()</p><p>二、新知探究。(25分钟)</p><p>1.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两个变化关系的不同。</p><p>(1)课件出示教材46页表1和表2,引导学生思考下面的问题:</p><p>①观察表1和表2,每个表中有几个量?</p><p>②哪个量是固定不变的?哪两个量发生了变化?</p><p>(2)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在表1和表2中,长方形相邻两边边长之间的变化规律相同吗?</p><p>2.引导学生明确反比例的意义。</p><p>(1)课件出示王叔叔要去游长城,不同的交通工具的速度和行驶所需时间的统计表。引导学生思考:表中有几个量?是怎样发生变化的?你从表中发现了什么?</p><p>(2)明确反比例的意义。</p><p>(3)引导学生明确反比例关系的字母表达式。</p><p>1.小组内合作、探究。</p><p>(1)观察、交流。</p><p>①每个表中都有两个量:长方形的长和宽。</p><p>②独立思考,同桌交流。</p><p>表1中长方形的面积不变,表2中长方形的周长不变;两个表中长方形的一条边长都随着邻边边长的增加而减少。</p><p>(2)观察、思考、讨论、交流、汇报。</p><p>它们的变化规律不同。表1中相邻两边边长的积相等。表2中相邻两边边长的积不相等,但相邻两边边长的和相等。</p><p>2.(1)汇报。</p><p>表中有两个量,时间是随着速度的变化而变化的。速度×时间=路程(一定)。</p><p>(2)讨论、理解反比例的意义。两个相关联的量,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并且这两个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我们把这样的量叫作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作反比例关系。</p><p>(3)明确反比例关系的字母表达式:如果用x和y来表示两个相关联的量,用k(一定)表示它们的乘积,那么反比例关系可表示为x×y=k(一定)。</p><p>2.填空。</p><p>有240页纸,可订成同样的作业本若干。把下表填写完整。</p><table cellspacing="0" bgcolor="transparent"><tbody><tr><td width="26"><p>订的本数/本</p></td><td width="26"><p>2</p></td><td width="26"><p>3</p></td><td width="26"><p>4</p></td><td width="26"><p>5</p></td></tr><tr><td width="26"><p>每本的页数/页</p></td><td width="26"><p>120</p></td><td width="26"> </td><td width="26"> </td><td width="26"> </td></tr></tbody></table><p>表中有()和()两个()的量,()随着()的变化而变化,订的本数越多,每本的页数就(),订的本数越少,每本的页数就()。每本的页数和订的本数的()是一定的,所以每本的页数和订的本数叫作成()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作()。</p><p>3.两个齿轮啮合转动时,转的圈数和齿数()。</p><p>A.成正比例</p><p>B.成反比例</p><p>C.不成比例</p><p>三、巩固提高。(5分钟)</p><p>1.课件出示教材47页“练一练”1题,引导学生填表并说明平均每天看的页数和看完全书所需天数的关系。</p><p>2.课件出示教材48页“练一练”2题,引导学生填表,并解决问题。</p><p>1.独立填表,根据表中两个量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判断:看完全书所需天数随着平均每天看的页数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积一定,所以这两个量成反比例。</p><p>2.独立填表、解答。</p><p>(1)稿件总字数没变。</p><p>(2)所用的时间随打字的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积一定(总字数是2023字),所以这两个量成反比例。</p><p>(3)她平均每分打100字。</p><p>4.解决问题。</p><p>(1)小欣买一种笔记本,每本1.5元,可以买20本。如果用这些钱买另外一种笔记本,能买6本,每本()元。题中()和()是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一定的量,两个相关联的量成()比例。</p><p>(2)给一间教室铺地砖,如果用面积是36 dm2的地砖铺,需要100块,如果改用面积是9 dm2的地砖铺,需要400块。说说题中有哪两个量,它们是否成反比例。</p><p>四、课堂总结。(4分钟)</p><p>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p><p>谈谈本节课的收获。</p><br /><p>教师批注</p><p>第2课时反比例的应用</p><p>教学环节</p><p>教师指导</p><p>学生活动</p><p>效果检测</p><p>一、复习铺垫。(6分钟)</p><p>1.组织学生复习反比例的知识。</p><p>(1)说一说什么是成反比例的量。</p><p>(2)举一个成反比例的例子。</p><p>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p><p>1.自主复习,交流、汇报。</p><p>(1)两个相关联的量,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并且这两个量的积一定,我们就说这两个量成反比例。</p><p>(2)总钱数一定,购买书包的个数和书包的单价成反比例。</p><p>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p><p>1.判断。</p><p>(1)同时同地,树的高度和树影的长度成正比例。()</p><p>(2)长方体的体积一定,长方体的底面积和高成反比例。()</p><p>(3)一条水渠的总长度一定,已经修好的长度和没修好的长度成反比例。()</p><p>二、新知探究。(25分钟)</p><p>1.课件出示教材47页上面情境图。</p><p>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当买苹果的总钱数一定时,苹果的单价与数量之间的关系。</p><p>2.课件出示教材47页中间图表。</p><p>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已读的页数与剩下的页数的关系。</p><p>3.举一个成反比例的例子,并与同伴交流。</p><p>1.小组合作探究明确:苹果的数量和单价是两个相关联的量,买苹果的总钱数一定,也就是它们的积一定,所以它们成反比例。</p><p>2.观察、思考、汇报:表中有已读的页数与剩下的页数两个量,它们的和一定,积不一定,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它们不成反比例。</p><p>3.个体汇报后,相互交流。</p><p>2.下面各题中的两个量,哪些成正比例?哪些成反比例?哪些既不成正比例也不成反比例?</p><p>(1)等边三角形的周长与边长。()</p><p>(2)妙想从家步行到学校的平均速度与所用的时间。()</p><p>(3)每年体检,班里视力正常的人数与近视的人数。()</p><p>三、巩固提高。(5分钟)</p><p>1.已知甲×乙=丙,完成下面的问题。</p><p>(1)当丙一定时,甲和乙成()。</p><p>(2)当甲一定时,丙和乙成()。</p><p>(3)当乙一定时,甲和丙成()。</p><p>2.完成教材50页“练一练”4题。</p><p>1.独立思考,个体完成。</p><p>(1)反比例</p><p>(2)正比例</p><p>(3)正比例</p><p>2.同桌合作,解决问题。</p><p>3.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比例;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比例;时间一定,路程和速度成()比例。</p><p>四、课堂总结。(4分钟)</p><p>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p><p>谈谈本节课的收获。</p><br /><p>教师批注</p><br /><br /><br /><p></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反比例》导学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