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导学案设计
<p><table cellspacing="0"><tbody><tr><td width="98"><p>课题</p></td></tr></tbody></table></p><p>图形的运动</p><p>课型</p><p>新授课</p><p>设计说明</p><p>1.课件演示,直观形象地再现图形变换的过程。</p><p>通过课件演示,学生对于图形的变换过程一目了然,直观形象,有利于学生有条理地表述图形变换的过程,巩固平移和旋转的知识,突出教学重点。</p><p>2.操作交流,体验图形变换的多种方法。</p><p>在图形的变换中得到了同样的变换,但思考的角度不同,常常会引出不同的操作过程。因此,本设计在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时,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再组织大家进行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感受不同的具有个性的操作方法。</p><p>课前准备</p><p>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p><p>学生准备:七巧板方格纸三角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p><p>教学过程</p><p>第1课时图形的运动(1)</p><p>教学环节</p><p>教师指导</p><p>学生活动</p><p>效果检测</p><p>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6分钟)</p><p>1.引导学生思考:</p><p>(1)什么是平移和旋转?平移和旋转有什么特点?</p><p>(2)用两个三角形设计一个图案,说一说你是怎样设计的。</p><p>2.导入新课,交代新知。</p><p>1.回答问题。</p><p>(1)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围着一个点或轴转动的现象称为旋转。</p><p>(2)设计与操作,同桌互相说出变换过程,并汇报。</p><p>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p><p>1.将三角形绕点A逆时针旋转180°。</p><p></p><p>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8分钟)</p><p>1.(课件出示教材32页上面和中间例题)探究将图①和图②移入七巧板相应的位置上的方法。</p><p>(1)引导学生思考:怎样通过平移和旋转将图①和图②移入七巧板相应的位置上?</p><p>(2)组织学生拿出方格纸、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动手移一移,转一转。</p><p>(3)鼓励学生用语言描述自己的变换过程。(教师相机课件演示)</p><p>2.(课件出示教材32页下面例题)组织学生按照下面的流程探究将三角形进行旋转、平移的方法。</p><p>(1)想象变换后的图形所在的位置。</p><p>(2)动手操作。</p><p>(3)交流画法。</p><p>(4)学生汇报,教师课件配合演示。</p><p>1.(1)观察、思考、小组内交流。</p><p>(2)操作并选代表汇报。</p><p>(3)描述变换过程。图①先向上平移4格,再向左平移10格。图②先向左平移9格,再绕直角顶点逆时针旋转90°。或图①先向左平移10格,再向上平移4格;图②先绕直角顶点逆时针旋转90°,再向左平移9格。方法不唯一。</p><p>2.想象、操作、交流、汇报。</p><p>先找准旋转中心点O,再把短的直角边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并画出相对应的线段,接着把长的直角边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并画出相对应的线段,再连接,得到图形B。然后找到图形B的顶点,画出每个顶点向右平移5格后的对应点,再连接,就得到图形C。</p><p>2.三角形ABC经过怎样的变换才能得到三角形A′B′C′?</p><p></p><p>3.画出下图先绕点O逆时针旋转90°,再向下平移3格后的图形。</p><p></p><p>三、巩固新知。(10分钟)</p><p>1.完成教材33页“练一练”1题。(通过思考、操作,使学生能清楚地描述图形的变换过程,巩固图形变换的方法)</p><p>2.完成教材33页“练一练”2题。(在具体的操作中培养学生操作与描述相结合的能力,使每一个操作的动作与规范的数学语言结合起来)</p><p>3.鼓励学生用手中的七巧板设计一幅美丽的图案。(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实践能力)</p><p>1.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交流,说出变换的过程。</p><p>2.动手操作,展示作品。</p><p>3.小组合作,在方格纸上摆一摆,自己设计出美丽的图案,并说出自己的设计过程。</p><p>4.用平移或旋转设计一幅美丽的图案。</p><p>四、课堂总结。(6分钟)</p><p>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p><p>谈谈本节课的收获。</p><br /><p>教师批注</p><br /><br /><br /><p>第2课时图形的运动(2)</p><p>教学环节</p><p>教师指导</p><p>学生活动</p><p>效果检测</p><p>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6分钟)</p><p>1.组织学生说一说三角形ABC是经过怎样的变换得到三角形A′B′C′的。</p><p></p><p>2.组织学生到台上演示。</p><p>3.导入新课,交待新知。</p><p>1.汇报变换方法。</p><p>2.边演示边描述。</p><p>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p><p>1.(1)画出六边形先向下平移3格,再向右平移2格后的图形。</p><p>(2)画出小旗绕点O逆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p><p></p><p>二、实践探究。(18分钟)</p><p>1.课件出示教材33页“试一试”。</p><p>2.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将图2“还原”为图1?</p><p>3.与同伴交流后记录还原的过程。</p><p>4.鼓励学生利用学具,按照自己的思考过程动手操作,还原成原来的图形。</p><p>5.组织学生描述自己的操作过程。(让学生体验方法的多样性)</p><p>1.理解题意。</p><p>2.独立思考问题。</p><p>3.同伴之间交流自己的还原方法,并记录还原的过程。</p><p>4.动手操作,汇报。</p><p>(将A卡片向右移动2格;将B卡片先向上移动2格,再向左移动2格,最后绕右下角的点逆时针旋转90°)</p><p>5.描述自己的操作过程。</p><p>2.风车图形中的4个三角形是如何变成长方形的?</p><p></p><p>三、拓展提高。(10分钟)</p><p>1.完成教材34页“练一练”3题。</p><p>(通过观察、思考、想象、记录,加深对的图形的运动的认识)</p><p>2.完成教材34页“练一练”4题。</p><p>1.先观察思考,然后记录还原的过程,并与同伴交流。</p><p>2.想象四个图形的运动过程,独立记录,全班交流。</p><p>3.左图通过怎样的变换得到右图?</p><p></p><p>四、课堂总结。(6分钟)</p><p>总结本节课的收获。</p><p>谈谈本节课的收获。</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