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14 16:21:39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变化的量》导学案教学案

<p><table cellspacing="0"><tbody><tr><td width="98"><p>课题</p></td></tr></tbody></table></p><p>变化的量</p><p>课型</p><p>新授课</p><p>设计说明</p><p>本节课主要是感受变量之间的关系,遵循“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这一理念,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如下:</p><p>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p><p>教材是教学的主要资源,是教与学的重要依据。因为教材不仅创设了蕴涵着相关联的变量的教学情境,还展示了表示互相依存的变量关系的多种形式,所以教学中主要以教材资源为学生搭建体会相关联的量及感受变量之间关系的平台。</p><p>2.有效利用原有的知识经验。</p><p>教学中,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通过谈话引入教学,使学生在理解一个变量的基础上,探究相关联的两个变量。在理解相关联的两个变量的基础上,从生活中寻找相关联的量,举出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的例子,初步体会函数思想。</p><p>3.全方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p><p>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看图。通过看图、读图、分析图意,使学生从整体上观察图中所反映的变化情况,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述。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发现、理解、消化、吸收知识,并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及有一些变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p><p>课前准备</p><p>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p><p>学生准备:调查自己从出生到现在身高、体重的变化情况</p><p>教学过程</p><p>教学环节</p><p>教师指导</p><p>学生活动</p><p>效果检测</p><p>一、谈话导入。(4分钟)</p><p>1.组织谈话。</p><p>通常情况下,每天早晨的气温与中午的气温相同吗?</p><p>2.简介变量的意义,并鼓励学生列举出生活中的变量。</p><p>3.揭示课题。</p><p>1.交流、明确:通常情况下,每天早晨的气温与中午的气温不相同,早晨的气温低,中午的气温高。</p><p>2.明确变量的意义,自主举例。</p><p>(1)青少年的身高是变量。</p><p>(2)青少年的体重是变量。</p><p>……</p><p>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p><p>1.判断。</p><p>(1)人的年龄是变量。()</p><p>(2)我国的人均收入是变量。()</p><p>(3)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不是变量。()</p><p>(4)读一本书时,已读页数与未读页数都是变量。()</p><p>二、探究新知。(25分钟)</p><p>1.组织观察表格,初步感知互相依存的变量。</p><p>(1)引导学生观察教材39页例题表格,交流表格中哪些量在发生变化。</p><p>(2)鼓励学生说一说妙想6岁前的体重的变化情况。</p><p>(3)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从上面的例子中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感受互相依存的变量)</p><p>2.组织学生根据提示读骆驼体温变化图,进一步感知互相依存的变量。</p><p>提示:</p><p>(1)一天中,骆驼体温最高是多少?最低是多少?</p><p>(2)一天中,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p><p>(3)第二天8时骆驼的体温与前一天8时的体温有什么关系?在每天相同的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变化情况相同吗?这说明什么?</p><p>3.教师讲解,引导学生明确互相依存的变量的意义。</p><p>1.(1)妙想的年龄和体重都发生了变化。</p><p>(2)妙想6岁前的体重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体重增长最快的时间段是出生时到2岁。</p><p>(3)人的体重和年龄是相关联的两个量,年龄变化,体重也随着变化。</p><p>2.认真读图,交流读图收获。</p><p>(1)一天中,骆驼体温最高是40℃,最低是35℃。</p><p>(2)一天中,4~16时骆驼的体温在上升;0~4时和16~24时,骆驼的体温在下降。</p><p>(3)第二天8时骆驼的体温与前一天8时的体温相同,在每天相同的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变化情况相同,这说明骆驼的体温呈周期性变化。</p><p>3.认真倾听,明确: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这样的量就是互相依存的变量。</p><p>2.填空。</p><p>出租车里程价格表。</p><table cellspacing="0" bgcolor="transparent"><tbody><tr><td width="92"><p>路程/km</p></td><td width="92"><p>车费/元</p></td></tr><tr><td width="92"><p>1~3</p></td><td width="92"><p>6</p></td></tr><tr><td width="92"><p>4</p></td><td width="92"><p>8.3</p></td></tr><tr><td width="92"><p>5</p></td><td width="92"><p>10.6</p></td></tr><tr><td width="92"><p>6</p></td><td width="92"><p>12.9</p></td></tr><tr><td width="92"><p>7</p></td><td width="92"><p>15.2</p></td></tr><tr><td width="92"><p>8</p></td><td width="92"><p>17.5</p></td></tr><tr><td width="92"><p>9</p></td><td width="92"><p>19.8</p></td></tr><tr><td width="92"><p>10</p></td><td width="92"><p>22.1</p></td></tr></tbody></table><p>上表中()和()在发生变化。()随着()的变化而变化。</p><p>3.连线。(把互相依存的变量连起来)</p><p>棱长工作时间</p><p>总价正方体体积</p><p>工作总量购买数量</p><p>4.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个量是否相关联,相关联的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来。</p><p>(1)人的相貌与身高。()</p><p>(2)正方形的边长和周长。()</p><p>(3)人的身高与学习成绩。()</p><p>(4)每袋大米的质量是50千克,大米的袋数和大米的总质量。()</p><p>三、巩固提高。(7分钟)</p><p>1.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互相依存的两个变量,并说明它们之间是怎样变化的。</p><p>2.引导学生找出学过的数学知识中相关联的量,并说明一个量是怎样随着另一个量变化的。</p><p>3.完成教材40页“练一练”2题。</p><p>1.分组讨论,并派代表举例说明。</p><p>2.自主汇报,举例说明。</p><p>如路程与时间是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p><p>3.细心观察并联系生活实际得出结论:(1)转动过程中,到达的最高点是18 m,最低点是3 m;(2)转动第一圈的过程中,0~6分高度在增加;6~12分高度在降低;(3)到达最高点后,下一次再到达最高点需要经过18-6=12(分)。</p><p>5.找出题中的变量,并说一说一个量是怎样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的。</p><p>(1)一支钢笔5元,购买钢笔的总价与购买钢笔的支数。</p><p>(2)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40平方厘米,长方形的长与宽。</p><p>四、课堂总结。(4分钟)</p><p>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p><p>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p><p></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变化的量》导学案教学案